朗读者 | 追 忆

发布时间:2020-11-11 15:28:16

朗读者· 追忆



从1909到2019,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到上海海事大学,百十间,学校一直秉承“忠信笃敬”的校训,为国家培养高级航运物流人才,即使在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学校仍然坚持教学培养人才。许多人在毕业后为国家的航海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但也有不少人选择留校,为母校做出贡献。



【本期朗读者】

1605076482(1).jpg

赵伟建

1974年就读于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运输业务专业,毕业留校后在远洋系、外语系、机关处室、交通运输学院等部门就职。

曾任远洋系辅导员、外语系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副处长、院长办公室主任、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资产管理处处长、机关总支书记、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1989年获得“全国交通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7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


(点击可播放视频)

朗读文本


1974年十月八号,这一天早上,我提着行李来到了延安路摆渡口,过了摆渡坐81路公交车,上车以后我问了售票员:“海事大学在哪里?怎么下?怎么走?”她告诉我在民生路。我下车后,拿着行李,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到尽头,看到一扇大门,挂着上海海运学院的校牌。进去以后,右手边是教学大楼。

教学大楼十分雄伟,高四层楼,非常长,有一百多米。



当时感觉,诶哟,这个大学非常漂亮。我走进教学大楼一楼去教务处报道,接待我的是何步奇老师,一位女同志,她说我分配在远洋运输业务743班。我非常忐忑,因为我迟到了,我是过了国庆节才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赶紧到大队跟公社去办手续,坐火车赶到上海,我已经迟到了整整一个星期,何老师笑着说:“不要紧,你来就好,你明天就可以上课。”我这才放下心来。

当时的学校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教学区主要是在教学大楼里面,我们远洋系当时是在教学楼四楼东头,图书馆在教学楼一楼西头,我们四楼里面包括了教师的办公室、教授的办公室、我们上课的教室还有语音室和听力室等等都在四楼。我走到生活区,那里有四栋宿舍楼,我们住在4号楼3楼,我们窗的北面是一个不标准的室外游泳池,一到夏天,大家都在里面上游泳课,再北面一栋楼也是宿舍楼,它是有两层作为办公用房,这栋楼的北面是大礼堂。

大礼堂当时是空空荡荡的,除了舞台以外,是空空荡荡的。

食堂在舞台的边上的一侧,那时候排队打饭我们就是在舞台边上。我们如果要开会、看电影,自己要从宿舍里搬凳子过去,学校非常简陋,那时候,没有单独的食堂,就是这样一个困难的场景。我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学校的校区仅仅只有47亩地,也就是一个中学的规模,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大学。

-交运记忆 | 我的大学和老师们



朗读者问

1

赵老师您好,您的这篇文章回顾了您当时读大学的情景,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您还是记得这么清楚,是不是大学对您来说有一些特别的含义呢?

赵伟建老师:因为,我进大学之前是知识青年,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停止了,没有招生,所以从72年开始,国家又恢复了高等学院招生。我是74年进的学校,所以从农村到大学,跨度非常大,对我来讲是一个人生的转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过程。


2

赵老师,您在母校学习工作了40多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母校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在这之中哪几次的变化最让您印象深刻呢?

赵伟建老师:我们进学校读书的时候,学校相当于一个中学的校区,当时我记得大概是只有74亩地,也没有操场,在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里面,学校征了三次地,就把操场,图书馆,综合楼,食堂等等都建造起来,这样学校的变化就很大了。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2000年不到之前,国家要发展高等教育,每年的扩招数量很大,我们非常困难,因为学校土地那个时候也就是300亩左右,尽管征地以后啊也就这么多,怎么办?我当时在学校的职能部门里工作,我们那个时候忙得到处去借楼,比如说民生路浦东大道口的高层,我们高楼大厦,是市教委的楼,就借下来给学生住,那边住宿,学校里面就上课,就采取这样的一种方法。还有,借外面学校比。如说我们东校区,他里面宿舍也很紧张,我们在东校区的边上,也去借一栋学生宿舍,建了以后改造,改造成宿舍,让学生住在隔壁,过一条小的马路到校区来上课,等等。就采取这种方法来克服了扩招以后给我们学校带来的一些困难。

3

在母校110周年校庆来临的这个特殊时刻,赵老师您对母校有什么样的祝愿呢?

赵伟建老师:我们都是学校在发展过程当中自己也慢慢变老了,进学校的时候只有23岁,一直到60周岁退休,所以这整个一生都在海事大学,对学校的感情非常深刻,因为我在机关里面做了很多部门的工作,所以对机关对学院都有很深刻的感情,在学校11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老同志衷心的祝愿学校兴旺发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合航运的人才,为我们国家的航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朗读者说

一百一十年前,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正式招生,这也是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船政科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从此海大致力于培养高级航运物流人才,一晃一百一十年过去了,在此期间,海大经历了由于经费短缺的问题而导致停办的问题,但海大人并不放弃,将校舍搬至船上继续进行教学。从此之后,海大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都迎难而上。

无数海大人在毕业后,有的为国家奋斗,有的为母校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赵伟建老师就是为母校贡献力量的一位,他在海大工作了三十多年,默默的为海大付出,对于他而言,海大已经是他自己的家了。对更多人而言,海大是人生的转折,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培养个人品性、拓展人脉和为今后社会生活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海大不仅抓牢专业知识的教育,更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开展各类航运、物流、海洋等特色文化活动,形成具有海大特色的文化品牌。随着国家越发重视临港新片区的建设,加大新片区的发展,海大也将更加重视航运物流方面人才的培养,为新片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摄影 | 陆元诚 严湛

编辑 | 冯皓宸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从1909到2019,从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到上海海事大学,百十间,学校一直秉承“忠信笃敬”的校训,为国家培养高级航运物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