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7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以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产种质与育种系支部党员教师为主体的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团队是其中领航团队之一。该团队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深入挖掘水产育种精神,构建鱼蟹贝藻特色课程体系,围绕如何培养更多“知农爱农 强农兴农”的人才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构建“课程-教师-团队”三位一体的育人框架,组建领航教师团队
课程、教师、团队是领航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教师是为课程注入思政之魂的关键,团队是课程思政成效的保障。
在课程架构上,选择3门专业基础课《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组织胚胎学》,2门专业核心课《鱼类增养殖学》和《水产动物育种学》,1门综合素养课《水族趣话》形成“专-基-综”课程链,从原来单一的课程点,通过团队建设形成课程链,再以课程链汇聚形成全院的课程思政体系,打造“点-线-面”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格局。
在教师组成上,以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水产种质与育种系支部党员教师为主体,遴选8名教授、2名副教授和4名讲师(包括国家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上海市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东方和扬帆人才)形成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专业素养高、兼具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在团队建设上,搭建团队负责人领导下的团队成员协作机制,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案例梳理、参与课程思政培训、互听互评,定期轮值课程思政教研活动,邀请课程思政工作室、学院教学督导对团队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予以指导评价等多种工作机制。
深挖学科特色,提炼水产育种精神——情怀、坚守、创新、传承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育种团队长期致力于种质资源研究,以种质创新为核心,以奉献“三农”为天职,涌现了一大批如李思发、李家乐、赵金良、王成辉、严兴洪等在一带一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取得重要进展的先进人物。
育生先育师,团队首先组织教师从身边的案例入手,让教师自己感受先辈和身边同事为国为民为农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育种一线的执着;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出真知的精神。“情怀、坚守、创新、传承”是团队成员在深挖案例后提炼的水产育种精神,也成为全体水产育种人的自勉,身边的案例更是大大增强了团队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程团队再通过精心设计,以育种专家的科研故事和鱼蟹贝藻成就感染学生,给学生爱水产的理由、知水产的视野和兴水产的底气,传递先生们艰苦奋斗、奉献创新的精神。诚如李家乐教授所言:“如果团队不是从一开始就注重育人,如果人才不是长期深入基层,怎么可能完成这些任务,又拿什么实现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的理想?”
遵循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形式,用心寻找思政教育切入点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教学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选择精而管用、生动贴切的案例,注重“术道结合”。以《分子生物学》为例,讲授基因组学研究前沿时,不仅引入我国获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项目”,更引入我国水产动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通过自然融入这样的代表人物和科学事件,达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以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特色为共性,讲好育种故事。彰显课程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课程链的协同育人效应。以《水族趣话》为例,在讲授中穿插李家乐教授团队育成三角帆蚌“申紫1号”、严兴洪教授团队培育“申福1号”紫菜的故事,突出育种精神的共性;又引入纪录片《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中葡一带一路项目关于贝类的研究、蛟龙号探索“中国深度”的艰辛、上海海洋大学彩虹鱼项目的设立与开发,展现课程特色。
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教学方法,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新阵地。如《水族趣话》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讲解法、学生分组展示法、问题导入法、专家面对面、观看纪录片、实地参观及线上研讨相结合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增强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和上好“课程思政第一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价值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相结合。多维度多措施并举,逐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
编写水产类课程思政案例集,固化建设成果提升育人成效
通过挖掘水产育种案例,构建鱼蟹贝藻特色课程思政体系,讲好水产育种专家故事和专业成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专业和从事本行业的决心。2018级水产养殖专业江少佳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当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在疫情防控中,涌现了2016级陈凯杰、2017级何龙、2018级周思杨、2019级李长行等20余名水产学子主动请缨,投入到社区防疫、村口检疫、高速关口检查等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勇敢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水产养殖学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达到了良好的育生育师“双向”育人成效。
成人者必先自成。近3年来,团队6门课程全部入选校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课程,《遗传学》获校级线下一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获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分子生物学》《水产动物育种学》入选拟培育的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团队教师主持各级教改和课程建设项目15项,主编教材2部,获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项,校级优秀实验项目2项;获校级育才奖1人次,渔经优秀教师奖2人次,汉堡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次,校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人次,校级好课堂10门次。
成果的固化对于相关工作的引领示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团队梳理各门课程的思政案例,整理形成包括“家国情怀、创新求真、专业成就、行业责任、生态保护、文化自信”六个系列的农学水产类课程思政案例集。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设计大赛,评选优秀示范课程和示范教师,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发挥领航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
育人是根本,特色是生命。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团队立足学科,凝练特色,以育种精神育人,已初步构建起“课程-团队-学院”卓越人才培养的“同心圆”,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 强农兴农”的人才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