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竞赛“全生命周期”,完善学生第三课堂

2022-01-09 20:20:34 董嘉伟

董嘉伟,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学院机械电子系教师党支部党员,承担实验室建设工作,将实验室打造成24小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各项比赛及实地练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重点着力于服务师生的工作。

自2020年开始,智能制造工业4.0相关的竞赛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量企业强势入驻,提供最新技术与设备给相关比赛作为大赛支持,这导致老师们接到相关比赛通知后,也是从新手开始,无从下手。2020年,我校承办了国家级比赛《全国技能大赛世赛项目 - 工业4.0 全国机械行业选拔赛》,由机电学院相关老师带领学生参加此次比赛。比赛前两个星期,由企业组织相关培训,对大赛设备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因学生知识面不够广,在接触相关培训的时候,接受能力明显不足,而且培训时间长且进度快,导致学生在培训过程中一度坚持不下去,因此董嘉伟老师陪着学生一起参与培训,在培训结束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培训的内容再次重新给学生们进行整理,就形成了白天参加培训,晚上进行复盘的现象,最后学生在此次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

但该竞赛的结束只是工业4.0比赛系列的开始,接下来董嘉伟老师便带领学生开始细致的学习,由于教师的知识面更广一点,所以在钻研新技术的时候,能快速将难点一一解决,经过了长时间的自我学习和传授后,董老师带领这批学生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工业4.0项目)中荣获上海市二等奖,并在同年的2020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三届智能制造大赛斩获10个奖项,在2020年上海市第二届“四大品牌”职业技能大赛工业4.0赛项斩获头奖。2020年学生竞赛的成绩在董老师所带的团队带领下,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2021年这批学生就开始进入了实习阶段,准备离校实习,原本的团队就分离了,学生离开了,但竞赛要接着继续做下去。于是为了培养新一届学生,董嘉伟老师利用各种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举办学习活动,将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从中挑选合适的学生加入到预选成员名单中,由此新一届新一批的学生团队再一次被组建起来。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因学生离校而重组队伍,重头开始培训的现象,董嘉伟老师首先采用了阶梯式培养,由高年级学生代教低年级学生,大一新生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兴趣,大二学生参与校内竞赛,大三学生汇编学习手册并参与市级竞赛,大四学生给新手分享经验。在这种学习模式下,董嘉伟老师带领新一届的学生开始了竞赛实验指导书汇编的工作,在培训的同时,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实验指导过程,进行了汇编,形成了一本200多页的实验指导手册,新一届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一套实验指导书,能快速入门。


企业在今年暑假期间也定期举办了暑期培训活动,董嘉伟老师带领着学生团队将整个暑假奉献在了竞赛培训活动中,将去年中还不清晰的知识点,都在这次培训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学习提升,我们也在教务处相关的项目支持下,在超星课程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竞赛培训课程,在历时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录制了时长870分钟的课程视频,共计320多名学生参与到了超星课程的学习中。

校外的市级竞赛/国家级竞赛参与的同学名额有限,很多同学都无法得到良好的正向反馈,因此学习动力不是特别充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董嘉伟老师带领自己的团队也进行了校内竞赛活动的举办。在今年年底将举办第一届智能制造生产系统数字化驱动大赛,至今共计168名同学参与到了其中。董嘉伟老师带领自己的团队对该校内竞赛共计举办针对性答疑辅导5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基于上述经验与成果,董嘉伟老师总结出了一套竞赛培训体系,为了打造竞赛全生命周期,将制作学习资料供新生学习、老生复盘;举办学习活动打造第三课堂并利用翻转课堂形式,以老生讲课新生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申报双创项目,带领学生完成科创作品,提升创新能力;举办校内竞赛,将竞赛普及化;组织参加校外竞赛,验证成果,融合成为一个闭环。


竞赛全生命周期还可以降低指导教师带队难度,可将各类指导老师的专业特长完全发挥出来,提高教师参与率。竞赛普及化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完善学生的第三课堂。


责任编辑:马秀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承担实验室建设工作,将实验室打造成24小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各项比赛及实地练习提供全方位的帮助,重点着力于服务师生工作。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