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党员工作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严把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关,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内涵,创新党建工作的开展方式和模式,探索服务于党员发展工作的组织建设和活力建设方式,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形式,电院依托院级学生党建组织———电院党建研究会,通过组织建设保障、思政工作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等多样化的工作形式,利用电院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星火培训班所搭建的活动建设平台和人员组织平台,打造学生党建骨干培养计划———星火计划,以骨干培养推动入党动员工作,两手并举、互相促进。同时,也与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联合共建、资源共享,结合电院党委“攀登计划”,邀请骨干教师深度参与。此外,与本科生新生年级思政教师和班主任合作,深度融合,推动高年级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等多个群体参与新生迎新、班级班会开展、团日主题活动等多项工作,主动、多次、多形式地开展入党动员、入党启蒙教育,通过朋辈、教师等的榜样的力量营造优秀学生积极加入党组织的良好氛围。最终,提升了2019级本科新生、2020级本科新生的入党申请率,同时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党建骨干后备力量。
二、案例分析
就电院而言,入党动员工作的主要难度在于,如何在较短的新生入学教育“灌浆期”,适时、适当地开展新生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入党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于加入党组织的憧憬之情,引导他们走上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的道路。在前期由思政教师所做的新生入党动员工作当中,存在以下四点不足。
(一)党建工作经验不足
一线思政教师,特别是兼职辅导员,很多没有从事过专门的党建相关工作,对党建工作的话语体系不够熟悉,也没有掌握熟练的党建工作技巧,缺乏入党动员工作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技巧。
(二)入党动员形式不完善
若将入党动员作为班会的一个部分,容易导致学生只关注班会中比较实际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入党动员的理论化内容,学生容易产生疲倦甚至反感的情绪。
(三)党员代表形象不够丰富
作为党组织的代表,思政教师的形象相对单一,所具备的代表性也不够,难以较为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党组织的形象,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对于党组织的憧憬和向往。
(四)入党动员作用发挥不完全
入党动员教育往往集中于对入党流程的介绍,而专注于流程,只解读考察方式,这样的动员内容使得一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动员工作“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同时,相较于高年级学生,本科新生也普遍具有以下的心理行为特征:
第一,刚进入大学生活,专业学习难度上升,和高中时期的游刃有余形成了对比,很多学生有较强的心理落差,对于未来的方向非常迷茫;
第二,新生受到网络等渠道影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常规的教育语话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习惯于更贴近他们这一年龄段的话语体系和更活泼鲜明的表达方式;
第三,由于大学课程难度较大、身边的优秀学生较多,加之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出国深造机会减少、保研考研难度增大、就业竞争激烈等,新生对于学习本身的关注非常强烈,对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非常推崇,而对学生活动、学生工作的参与热情明显不足,功利化、短视化趋势有所上升;
第四,由于分专业后同班级宿舍不在一起,加之前述的活动参与热情不足等问题,新生乃至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生活圈子固定且很小、同学关系一般等实际情况,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很少有足够的支撑体系和倾诉渠道,孤独感较强,有融入集体的强烈渴望。
三、教育过程
针对上述新生群体的实际心理行为特征以及以往在开展入党动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从四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开拓健全组织保障
结合新生群体入学后的迎新相关工作,我们首先组织了电院党建研究会大二年级的全体成员,即“星火计划”的全体成员,担任新生班级的班级助理。他们作为思政教师的主要助手,以“学长”“新生工作志愿者”的身份直接参与迎新工作。从新生宿舍楼报到,到开展第一次班会和班级内建,再到日常为同学们解答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问题,以“服务同学”为宗旨。这样我们第一时间在新生群体中树立了“党员群体”“入党积极分子群体”的良好形象,也为后期开展入党动员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作为此项活动的组织方,党建研究会也联合了班级助理和思政教师,以及电院的各个部门,包括本科教务办、学生综合事务办、团委、学生党建办等的负责老师,形成“新生—班级助理”和“思政—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完整信息传递和反馈答疑渠道,从下至上打通了新生刚进校的信息壁垒,也以党建的方式推动了迎新工作朝着更细、更深、更人性化的方向延伸。
(二)探索研究工作方式
针对前述的各项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创新尝试。首先,打破从前由思政教师作为入党动员主讲人的传统,以班级助理在学生中的良好口碑为基础,挑选有代表性、综合能力较强、表现力较强的党建骨干(班级助理),作为思政教师的补充力量,到各个班级班会上进行入党启蒙教育,作为同辈人讲述入党的初心与使命。其次,针对讲述的内容,我们召集党建骨干字斟句酌地仔细准备,从学生现在最关心的话题,如对未来的迷茫、学习方向不明确、不能保持过去的优秀等谈起,说到人生多样化的选择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再以有代表性的各类优秀学生党员(成绩好、科研能力强、学生工作水平高)为例,讲述入党对于他们的改变,以及党组织为了帮助每一位同学所作出的努力。最后,向每一位同学发起邀请,希望他们加入这个优秀、有担当、有梦想的群体。
(三)创新工作形式和载体
为体现入党动员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注重在每一次班会的流程中做穿插,“一会一案”,将入党动员部分工作有机地融入班会当中,避免突兀。同时,我们还针对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接收方式,配合极简、明快风格的PPT内容,加上音频、视频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形成对入党动员主讲人的有力补充和配合,便于学生接受。同时,通过现场收集入党意愿,后期思政教师进一步引导,以及指导申请书撰写等,有效减弱了学生对入党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在现场能够第一时间表达对党组织的感性认识和向往。
在第一轮入党动员工作后,电院2020级本科生(1065人)入党申请率达到了43.9%,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
(四)探究入党动员与党建骨干培养系统融合
在收到同学们的入党意愿后,我们会结合思政教师推荐和面试谈话,从中选拔新的一期的“星火计划”成员(约40名)。从大一开始,对其在团队凝聚力、领导力、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培养,使之成长为新一年的党建骨干。以学院二级党校、党员论坛、红色社会实践、教工党支部联谊活动等为载体,在培植学生“党员身份自豪感”的同时,也营造了温馨的组织氛围和集体情感。尤其针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孤独感强的实际问题,将良好氛围传递到整个学生工作体系当中。面向学院所有学生营造团结奋进的氛围,也为之后包括入党动员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添砖加瓦。
四、总结反思
在开展本次本科新生入党动员工作的过程当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有力的团队支撑是开展大规模动员工作的重要保障
过去的入党动员工作,主要是靠思政教师这支单一的队伍来推动的,难以保证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呈现出的效果也不够理想。现在的入党动员工作得到了有力的团队支撑。首先,学生党建骨干队伍的组建,使得开展工作有抓手,工作内容得到充分探讨,同时,吸收学生骨干的想法,使工作在各个班级落地时,也可以得到有效执行。其次,与思政教师进行充分沟通。结合思政教师开展的班会内容,将入党动员与班会开展充分融合,在进一步加强入党动员信服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思政班会的开展,实现了互相促进。这一举措不仅确立了电院党建研究会的核心团队地位,也推动了思政教师乃至班主任的参与,使之成为团队的拓展力量。最终,多方协同,共同推动了电院新生入党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党建大思政改革,必须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
(二)充分了解和调研是动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新时代的大学新生关心什么,希望了解什么,有什么性格特征,喜欢接受什么样形式和内容的教育,事实上,这些都会根据时代的不同发生很大的改变,甚至会一年一个样。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状态,从而针对性地从学生关心的话题入手开展动员,才能使动员工作入脑入心,真正打动学生、触动学生。
以本次入党动员为例,考试成绩、就业、保研等都是学生关心的话题,如果完全回避这类问题,就会导致宣讲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乃至共鸣,动员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看起来相对“功利”的话题和入党所需的高远理想、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等品德结合起来,也是充满挑战的研究话题。我们以“迷茫和选择”作为主题,引导学生走出功利,走向自我的成长,选择与党组织、与祖国同向同行,将眼光放在更宽广的地方,取得了良好的动员效果。
(三)骨干培训选拔是动员工作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了实现入党动员工作储备力量的不断壮大,树立榜样力量,推出真正优秀的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我们不仅开展了新一期“星火计划”的选拔,同时也非常注重新一批骨干以及优秀典型的选拔标准的更新,力图实现标准的多元化。我们不仅看重现阶段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注重寻找进步快、改变大的学生典型,注重发掘、鼓励并不突出但各方面持续努力成长的学生,力图有代表性和可追赶性。通过骨干的选拔,营造同学们努力上进、努力向党组织靠拢的氛围,从而扩大影响。
攀登计划
“攀登计划”是电院党委主办、电院党建研究会承办的品牌活动,主要包括联合各系、所党总支开展一系列针对本科生的前沿讲座、师生结对、实验室参观、课余科研实践的活动,旨在鼓励优秀的本科生建立科研志趣、勇攀科研高峰。
案例作者:曹原,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