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小景本科毕业后免试直升研究生,跟随原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在导师L和实验室课题组年轻教师X的带领下,小景进步飞速,科研成绩显著。但是,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后他感觉压力非常大,向我寻求帮助。他觉得自己最近与导师L、老师X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紧张,X的言语让其无法接受。小景手头有一篇论文亟须投稿,原本希望X能像原先一样帮忙进行审核,但由于这种情况也处于搁置状态。小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感觉非常焦虑。
在与小景深入沟通后,发现其导师L和老师X在日常事务上产生意见分歧,导致两位老师关系较为紧张。但他们都对小景的科研学习进行过深入指导,让小景感觉左右为难。正巧,最近他也完成了一篇论文需要尽快投稿到某知名学术会议,时间比较紧,但是他又不知道该找哪位老师。就怕听从了一方的意见,另外一方会不开心。X的研究方向和小景比较相近,因此更能在学术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意见,但是X在近期的言语沟通中表露出一定负面情绪。X曾提出让小景做出选择,如果跟随导师L,那么就不要再联系他。这种情况让小景感觉不安,怕失去X指导后论文不合格。同时,也担心如果继续和X交流学术,会让自己的导师不满。小景既对两位老师之间的关系难以相处感到害怕,又对自己即将发表的论文不知所措,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睡眠和学习科研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案例分析
学习进入新的阶段会面对很多新的挑战。导学关系就是科研学习生涯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存质量。目前,研究生阶段的导学关系困扰逐年递增,并出现了一些由于没有及时应对而恶化的事件。因此,作为辅导员,我要随时关心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相处情况,客观评价,及时疏导。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背景来进行剖析,启发他们自主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本案例中,小景遇到了人际沟通问题以及过度依赖老师指导的问题。
(1)小景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新的阶段继续攻读学位,长期校园生活窄化了其生活空间,较单一的接触群体和较滞后的社会性发展使其人际沟通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导学关系出现困境时他无法调用已有经验来处理。
(2)小景在本科毕业设计期间获得老师诸多细致指导,取得不错成绩。因此对老师指导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感,形成了要有老师的专业指导才能够发论文的固化印象。当相关老师表示后续不会指导的时候就产生了焦虑,对自己的论文能否投稿成功产生疑惑与担心。
在遇到困难后,小景因无法调整自身焦虑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原来的科研节奏。在与其父母沟通后虽然在解决方案上获得一些支持,但是对于其情绪问题父母并没有针对性进行疏导并协助寻找归因。小景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支持,但他还是希望能够寻找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深入交流后,我们发现其成长环境较为单纯,以学习为主,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家境富足,家里很少需要他来承担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其社会适应能力缺乏。对老师的依赖源于家庭环境的过度保护,父母虽擅长应对此类人际交往问题,但越俎代庖的处理方式使得子女虽然成年但在家庭中还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地位使其在科研学习中也尽可能寻求信任对象的手把手指导,这样的特征在高年级阶段会更加明显。但是从育人角度考虑,我们需要学生自己能更独立地思考,小景这种被动学习的心态就显现出了不适应性。学习成绩一直优异的小景遇到这次挫折后,自信心也有所动摇,负面情绪加剧。
社交圈单一是目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状态。就如小景,身边以家庭长辈和同学朋辈居多,遇到困惑后无法获得多元化的建议,导致其无法从现有社会支持中获得客观评价。家庭长辈往往会站在“有困难正常,再坚持下”的角度来劝说小景,同学朋辈往往会以“我们都很委屈”的姿态来安慰小景,无法给予他客观公正的分析意见。
三、教育过程
受到小景求助后,我与小景预约了谈心谈话。在交谈中,我首先表示了对小景遇到论文发表和老师相处两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的理解,并具体细致地了解了事情发生的始末、以往师生之间相处的情况。我也进一步了解了小景的成长环境以及其父母对这件事情的了解程度和看法。我与小景理清了目前导师指导、年轻教师探讨、论文发表、自身努力等几方面的辩证关系,让小景意识到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中的不足以及对老师指导过于依赖的心理。小景接纳自身问题后梳理了后续应对方案,模拟了和导师L以及老师X的沟通场景并准备了相关的应急对策。在我的鼓励下,小景表示愿意回去尝试沟通。一周后回访中,小景表示已经与导师沟通好了,导师也给予了其论文的相关指导,自己经过修改后可以投稿并也有信心继续做好科研。
我从谈心谈话中总结了辅导员处理此类事件的几个注意点。
(1)详细了解事件始末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共情接纳其焦虑情绪。(2)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焦虑情绪,寻找并接纳引起情绪的真实原因。
(3)引导学生对自身人际沟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梳理事件中对导学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启发学生思考应对方法。
(4)引导学生对教师指导和论文发表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依赖性并寻找克服方法。
(5)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在科研工作中树立独立自主意识,通过自我尝试、自我批判等充分认识到科研成果中自身努力的价值。
四、总结反思
在科研学习的各个阶段,老师、家长会更多关注学生能否尽快适应科研学习,普遍还是以传统的主观教育认知对待学生面对的困难。其实,在大学中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个从窄义学习到广义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都会出现质的变化,逐步显现的社会性发展能力让学生表现出对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性。在案例的分析和应对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足。小景所在实验室发生的人际关系变化对其科研工作产生了影响,本质上也暴露出小景的某些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因此,在处理导学关系问题时,我着重引导小景从人际沟通和心理依赖两个角度来重新认识自我,在其发现自身弱点后激发其尝试克服。不过,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研究生导学关系的问题,我们往往会认为学生在二十出头的年龄已具备相应的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对于本学院直升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来说,老师们更为关心的是其在科研领域能否适应学历变化。但是大多数青年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其实并不高,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常不知所措。因此,在思政工作中要杜绝主观思维,细心发现问题。
(2)做好启发式引导,让学生正视问题,发现原因。在思政工作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接纳自身不足是解决情绪问题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启发式方式的使用。让学生在思考中找寻答案,认识到自身焦虑情绪产生的真实原因才能够找到应对情绪的合理方案。同时,对于自身不足的形成原因也要进行客观辩证的探讨分析,不武断地将问题单纯地归因到某一方面或某一对象。
(3)充分考虑学生由于社会性发展相对滞后产生的依赖心理,并帮助其克服。在解决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其自我实践,避免代劳、代管。
(4)新时代大学生年龄层逐渐向“00后”集中,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主体意识,思路敏捷。在思政工作中单方面的说教灌输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抗似地坚持其错误的观点看法。在交流中需要用共情及时获得学生的认同,引导其自发思考原因和探寻方法,让其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反思。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处理类似的导学关系时,有人认为学生处于弱势,需要更多的帮助。出于这种考虑,我也可以直接去找导师寻求解决。当然,就事件本身而言,不失为一种途径,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与导师沟通的机会。但是从长期来看,学生更需要的是接纳自我、合理归因、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作者:梁玉杰,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