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科研拖拉的背后 ———学生忧郁倾向的识别
2023-03-23 11:12:07 李琦

一、案例简介

研三第一学期末,同学们都在铆足劲头、抓紧时间为研究生毕业做准备:或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收集实验数据;或争分夺秒修改毕业论文,为定稿做准备;或穿梭于不同公司面试,落实职业发展方向。此时小壮同学却面临论文进展不顺、就业去向不明的窘境,因此心理压力无比巨大,有走极端的想法。

小壮本科成绩优异,本校保研直升研究生后,做事情态度认真、勤奋踏实,以周围同学和导师的眼光看,作为优等生的小壮没有任何不良表现,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一贯优异的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压抑内心。

小壮入学以来成绩优异,学习过程一帆风顺。研一、研二科研过程与导师配合不错,各项研究顺利进行,实验数据也稳步推进。但研三上学期,学位论文撰写不顺,无法按照自己的标准推进,进而压力过大,整日整夜待在实验室。

导师针对小壮科研落后的状况多次与他谈话沟通,希望通过多次催促来促进其论文的推进,但提交期限将至,其论文依然无丝毫进展。

小壮内心积攒的各方面压力无处释放,多次深夜凌晨到东中院五楼游荡,长时间与母亲半夜电话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学院积极干预,家校沟通,并督促其前往医院咨询。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小壮心理状态逐渐好转,最终顺利毕业,找到了心仪工作。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受原生家庭影响、前置学业表现与实际科研成果出现严重偏差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

(一)察其所以:了解学生的客观表现

表面上,小壮只是暂时的学业压力过大,但深入交流之后我们得到如下客观事实:①小壮经常在实验室熬夜至凌晨,但没有成果产出,论文综述等简单的篇章也没有推进;②逐渐出现睡眠障碍,半夜躺下很长时间难以入睡;③身体有消瘦迹象,饮食紊乱无规律;④导师反馈其学业近期毫无进展,与平时展现的能力水平严重不符;

⑤与舍友关系一般,没有矛盾亦无交流。

通过上述分析,虽无医学专业量表测定,但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经验,我初步断定该生有抑郁倾向,有必要带他去医院做专业检测,必要时应辅助药物治疗。

(二)观其所由:探索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

前期与该生导师沟通过程中,导师将其论文无法顺利推进的原因归为自我要求高,但降低论文质量学生自己又无法接受,在高标准要求下产生了拖延。但通过该生整夜熬夜、大量时间用在论文上仍毫无进展的事实,我判断小壮的情况不是一般拖延。结合他睡眠差等客观情况,我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焦虑或者抑郁方面的精神疾病。

(三)察其所安:洞察学生内心所思、所虑,让学生了解、接收并改善自身状况

小壮是一位情感需求较高的学生,其成长中经历过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小壮一直想用优异的成绩引起父母的关注:一方面,他内心极度渴望父母的主动关心;另一方面,以小男子汉的标准坚强地安慰母亲,承担起家庭情感缓冲器的作用。长久的压抑,导致小壮一度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多余的产物。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压力下,小壮开始认为是自己不够优秀导致无法高质量完成学业,但经过思政教师开导、专业医师测评问诊之后,了解到是自己精神出现了问题,他心理释然,理性接受了结果,并积极配合治疗,状况逐渐好转。

三、教育过程

(一)全方位了解信息,勾勒学生综合画像

研二下学期,小壮科研产出基本正常,没有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研二升研三暑假,以科研为主的多方面问题逐渐暴露。通过向课题组导师询问小壮在课题组出现的频率,我了解到小壮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组内,集体活动表现虽不积极但也都有参加。通过与课题组骨干交流小壮的情绪表达以及日常情况,我了解到小壮平时有玩游戏解压的习惯,在实验室与人交流不多,遇到问题没有积极寻求支持。通过与家长当面、反复沟通,我了解到他的成长经历,发现了触及原生家庭的深层次问题。基于学生成长环境,我基本能理解他情绪低落、自我要求高、事情要求做到极致的心理动机等。

通过深层次交流,小壮向我坦言,他没有找到活着的意义。在他看来,父母如果不爱他,为何要把他生出来,他完全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多余人”。听完他的表述,我指出他“人生意义”分析过程的非理性因素,帮他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并动员他的父母用温情的语言、青年人易接受的方式来跟小壮交流,而不是仅仅站在家长的立场指责小壮。

研三上学期,我不仅反复跟小壮深入交流,更多次跟小壮的父母沟通,并明确指出他们在小壮成长过程中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希望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帮助小壮走出人生的低谷阶段。

作为思政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全面深挖学生成长经历,坚持不懈动员多方力量,给予学生点滴关怀。学生抑郁症状一般是长久生活经历积累产生的,找到根源后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不懈、长久努力。小壮的父亲不善言辞,对儿子的爱低调深沉,儿子以为父亲对其漠不关心,从而导致矛盾产生。父亲恰好是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人员,在得知儿子有抑郁症状后,跟儿子交流放不开手脚,说轻了怕小壮以为父亲不关心他,说重了怕小壮敏感伤心失望;其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与其交流,每次发给小壮的微信文本都会与我反复沟通,修改措辞与表达,看是否有不妥当的内容、是否可以触及小壮的内心、是否有不恰当的表达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小壮父亲反复琢磨并改善与儿子的沟通技巧,知晓儿子的情感需求,改变以前粗线条的交流方式,交流内容更细腻、更顾及生活中的点滴关注,这些细腻的点正是小壮内心特别在意的地方。

(二)构建意外情况监察体系,全力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鉴于学生前期有半夜去东中院教学楼“散步”“舒缓心情”的行为,我特意叮嘱与他同住的舍友(挑选标准为觉悟高、悟性好),一旦小壮有彻夜不回寝室的情况,马上向我反馈;关照实验室大师兄,不要让小壮通宵待在实验室。跟实验楼保安师父也说明情况,如果晚上1200之后实验室还有人的话,要催促小壮同学尽快回寝室休息。

(三)全力进行家校沟通,寻找学生压力根源

陪伴学生赴专业机构鉴定。经学校心理中心推荐,小壮在思政教师的陪同下赴上海市精卫中心向资深专家问诊,通过医院临床诊断,小壮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需坚持药物治疗。

整个案例处理过程,我与小壮父母分别见面沟通,在建立起家校信任的基础上,逐步挖掘出小壮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对我深入理解小壮内心活动以及对世界的见解至关重要。与其父母沟通,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次与小壮妈妈的沟通以建立信任、告知学生现在遇到的学业困难为目的,没有涉及原生家庭情况;通过与小壮多次交流,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基本拼凑出触发小壮现在情绪敏感的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关键事件,在此基础上,我第二次见面与小壮妈妈深入沟通,挖掘小壮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让小壮妈妈了解孩子产生现在状况的情感根源,以及母亲在陪伴儿子过程中前期忽略的事情和后期必须要做的事情,通过陪读、陪伴、关心学业等方式反思家庭教育中的缺点;后续多次见面是小壮妈妈陪读后,就具体的事件安排、学业进展以及每天分享陪读及亲子关系改善过程而进行的意见交流。与此同时,在与小壮父亲见面后,我直截了当说明小壮当前问题以及可能引起的各种后果,指出父亲前期对儿子的心理忽视以及关心不够的地方。在与其父亲的交流中,也发现一位父亲对儿子深藏在内心的挚爱。通过家校沟通,将前期家庭教育中缺失的部分弥补上。

构筑爱的港湾,构筑学生前进动力。从学生健康成长角度出发,应客观分析学生当前遇到的问题,指出这种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可康复性,让学生放下内心的戒备和紧张,从外界找到情绪宣泄和情感抒发的路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将埋藏在心底的话讲给老师听。洞察学生内心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壮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遇到学业困难时不自觉地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有很深的自我否定和自卑倾向,认为自己无法完全胜任研究课题,严重时甚至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

经过我的分析和引导,他能逐步接受现实状况,认识到抑郁症是像感冒一样需要药物治疗的精神类病症,不再过多地看到人生的灰暗面和不如意的地方,非常积极地配合医生的要求,积极改变自己。

经过学校思政教师、导师、课题组同学、父母等多方共同努力,小壮同学顺利按时完成答辩,如期拿到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就业去向也相当不错,在北京某知名的高精尖制造公司担任工程师,就业对口度与满意度均较高。

整个家庭对学生的最终情况和精神面貌改观非常满意,并衷心感谢学院的培养和帮助。

四、总结反思

抑郁症被称为“人类第一号心理杀手”,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病率逐年攀升。具有抑郁倾向的学生需要被提前发现、提前引导,必要时需借助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帮助予以甄别。作为思政教师、辅导员,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

情绪低落,如感觉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对前途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没有出路(绝望);对改变糟糕的现状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无法好转,对治疗失去信心(无助);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是个无用之人,只会拖累别人。

兴趣减少,表现在工作、生活、消遣、娱乐、探求知识、对衣食及外表的追求等各个方面。严重时,不能享受快乐,对过去喜欢的事无动于衷,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对自己都不利,生活好像没有目标和意义。

专业医疗机构对抑郁症的症状鉴定标准如下(DSM5诊断标准):

(1)精力减退,常常觉得自己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脑子笨了、工作效率降低、完成工作吃力;

(2)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3)焦虑,对自身的健康、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感到忧虑不安;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对自己以往的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

甚至认为自己是“千古罪人”;

(5)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遇到有上述症状的同学,高校思政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帮助学生认清并接受自身状况,鼓励其接受专业治疗。学生可能并不知道或不愿承认自己生病了。我们要帮助学生去认识抑郁症的症状并寻求治疗。另外,按时就诊,定时定量服药,不能自作主张减药或是停药,维持治疗不可忽视,以预防疾病复发。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服药后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做好记录,以便复诊时给医师提供有用的资料。

(2)辨认抑郁症恶化的迹象,每个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抑郁症恶化需要马上治疗。

(3)作为师长、亲友,我们对学生的支持和理解也很重要。提供正面的鼓励,帮助学生创造一个低压的环境。提醒学生注意饮食多样化,保证良好的睡眠,一同制订休闲娱乐、精神放松等相关计划。对于有自杀想法的重症患者,最重要的就是协助其接受住院治疗。


案例作者:李琦,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