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运用网络新媒体厚植强国情怀梦想
2023-03-23 14:32:05 张奕民

一、案例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是我国船海学科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策源地,曾培养出黄旭华等一批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事业的杰出人才。为深入发挥学科优势与影响力,将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科技强国等建设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船建人新媒体平台及矩阵积极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功能,挖掘学科思政价值与网络文化意蕴,以生动化、交互化、持续化方式,注重榜样教育类、理论教育类、生涯规划类、文化浸润类、社会关切类等作品的开发,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不断完善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路径,为激发和培育青年学生的强国梦想贡献网络智慧。

二、案例分析

在网络信息多元和碎片化的时代,舆论生态更加复杂,运用网络新媒体培育和激发强国梦想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然而,面对“强国梦”的宏大命题,网络新媒体如何从泛娱乐信息中突围,激发学生关注、引发学生认同、影响学生践行?“船建人”新媒体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深度挖掘优秀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强国梦的学习感召力

“船建人”采编队伍深入学生群体,积极策划专题采访报道,已策划制作典型人物类推文百余篇,拥有“优毕人物”“榜样力量”“青春足迹”“船建戎光”四大人物类品牌栏目,同时邀请了一批青年学生中的“海洋人”如赵国成、陈曦等,以及历年荣获学校“三好学生标兵”“学术之星”“年度人物”的船建学子,用他们的成长成才故事阐释新时代交大学生的爱国精神。结合战“疫”主题,以邓英旋、欧阳子路等一批志愿者与亲历者的视角,展现船建青年学子的努力和担当。此外,紧密围绕“海洋情怀·强国梦想”系列讲坛活动,积极展现老一辈“海洋人”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等“站出来救国”的传奇人生;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等“造出来富国”的风雨历程,通过现身说法,使青年学子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激发时代的使命担当。

(二)立体化学科及行业展示,提升专业认同与行业情怀,体现强国梦的深度解释力

(1)深入开展学院各专业学科介绍,深度挖掘学科特点,在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同时,强化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生涯使命感。

依托全国教学名师等开设新生第一课系列之“读懂深蓝”“创新深蓝”“四海纵横建未来”活动,以采访及转播和学生密切联系的教师群体事迹,以“挖泥船”等大国重器的研发故事,鼓励学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立志高远、砥砺前行,把强国梦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引导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针对高年级学生,大力整合学科校友优质资源和网络信息,结合“交通强国”系列实践,以“知行杯”四连冠为契机,将学校、学院优质大师资源转化成网络资源分享至每位学生手中,为高年级学生打造保研、出国、求职的经验分享平台,建立全程化专业认同影响与生涯教育体系。

(2)积极整合碎片化信息,以互动化的方式,充分利用媒介平台来传播行业信息与前沿资讯。

将学院有关学科的最前沿信息,如学术报告会、学科前沿讲座、行业相关擂台赛事、行业相关交叉学科动态、行业热点话题等,第一时间转化到学生触手可及的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发展。比如,科创矩阵在首届上海交通大学OpenBIM设计作品竞赛授课任务中邀请BIM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邓雪原老师,通过哔哩哔哩网站向社会直播,高峰时观看直播人数超500人。围绕海洋权益争端等热点话题和重大事件的专题讲座报道,借鉴《中国船舶报》的相关内容转载,激发学生的行业情怀与社会担当。

(三)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网络文化,增加强国梦的实践吸引力

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营造网络育人的浓厚氛围,大力唱响主旋律,积极弘扬正能量。结合“海洋强国”、“船建人”文字作品征集、视频拍摄制作等形式向全校师生、社会公众阐释“海洋强国梦”的内涵,借助组图、短视频、表情包等丰富形式呈现“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精髓与“生生不息”的海洋文化底蕴,结合“一带一路”主题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为学习背景,推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优良学风”项目的培育开展,通过视频策划制作,以“星火相船”学术文化舫为主讲线,阐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凸显科学家精神在日常教育中对学生的滋养与培育。

三、教育过程

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除了内容选题的精心策划和制作,“船建人”还联动学院各大学生新媒体平台,开设舆情疏导与问题解答的“在线伙伴”服务,注重发挥班团效应,共同扩大强国情怀梦想的影响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教育过程

1.“船建人”牵头新媒体矩阵,共筑强国梦想

当前,船建学院建有六大学生微信公众号,以“船建人”为核心发散,针对不同的育人领域进行精细化内容制作,形成功能互补的传播格局。依托学生创新中心船建分中心,“船建SICenter”围绕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向全校学生提供专业的实验场地与工程服务、丰富多样的科技竞赛和紧贴前沿的校企合作课程,培育强国实力;“红色船建志”展示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最新动态和各学生党支部的特色风采,提升强国信念;“生涯发展船建学院驿站”发布在校生实习招聘和应届生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指南,指明强国方向;“NAOCE船说”和“上海交大船建研究生会”分别作为院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平台,丰富强国文化。

2.“船建人”开设“在线伙伴”服务,增进互动力量

“船建人”及时、有效地发布学生事务相关信息,满足学生一站式贯通需求以及个性化服务需求。通过反馈机制,对特殊事件及时反应,开设“在线伙伴”小程序,建立学生与学院间良好互动,发挥问题解答与舆情疏导功能,加强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

3.“船建人”注重发挥班团效应,传递情怀信念

通过各班团支书、宣传委员的日常联系,将各班团日等文化活动网络化,如推广引导“毕业生给谭家华教授写信”等特别团日活动;将强国情怀梦想的讯息第一时间传递到班团基层组织,倾听学生意见,不断完善并扩大影响力,提升信息触达效率,形成学生参与广、内容创作实、形式呈现新的格局。

(二)教育效果

在效果方面,佳绩频现。2019年,“‘海之交子筑梦深蓝’———上海交通大学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项目获得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支持,有3项网络文化作品获得推荐参选全国网络文化节,《立德树人润物无———刘西拉教授访谈视频》入选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为全校唯一一家入选单位,全国仅30个);船建人工作室获评上海交通大学先进网络文化工作室称号。2020年,《运用网络新媒体构建“三全育人”模式》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三全育人”优秀案例。这些活动对学生影响显著,船工、力学的直博率近三年连创新高,7人入选致远荣誉博士计划。除在本专业深造,还有回家乡投入选调、疫情后投身医学的同学等,超七成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船建学子最有价值的精神追求。

四、总结反思

在运用网络新媒体培育强国情怀梦想的过程中,“船建人”也遇到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是“媒体中心”的大众凝聚力不足。“强国情怀梦想”是一个带有浓厚红色叙事色彩与主旋律意蕴的大主题,是媒体主导传播体系的重心。然而,“媒体中心”的背后,偏向于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宣教,一些推送缺乏足够有效的大众响应,凝聚力不足,造成网络思政及宣传工作影响范围有限、影响深度不够等。

二是强化深度传播的呈现力不足。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信息传播进入读秒时代。传统的文稿形式叙述是推送的主力军,虽然可以深入剖析论题,却不易达到深度传播的效果,难以满足大学生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容易造成“烂尾阅读”。因此,“船建人”平台矩阵在专题策划中还需不断丰富新媒体表达形式。

三是分辨多元声音的网络引导力不足。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各路言论纷繁复杂,青年的文化追求和价值认知易被影响。比如,对于肩负“大国重器”责任但薪资水平一般的相关领域,部分学生盲目以待遇水平度量工作价值。

对于上述问题,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提升。

第一,创新话语方式,提升学生个性化投稿,获取最新鲜的强国心声。

对于“强国情怀梦想”的网络化培育,要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动态,鼓励学生的创作和个性化投稿。通过面上征集动员、点上倾听挖掘等方式,开拓青年群体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路径,推动“媒体中心”逐渐向“去媒体中心”的演变,努力使广大学生群体成为新媒体平台的积极发声者和有力支持者。

第二,创新策划形式,顺应网络信息接收习惯,让情怀梦想更接地气。

打破重大题材策划的套路模式,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效传播。更多地使用图片流、短视频的形式表达宏大的主题内涵,以流行语的形式解读时代大主题,生动活泼地体现价值引领内涵,增加传播元素的社交性和趣味性,增强内容制作的吸收度。

第三,守好平台阵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扩大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作为学生汲取信息的重要窗口,“船建人”及矩阵网络新媒体平台一方面要继续把好关,做好内容导向,让正确价值观有效触达、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增强互动,持续完善“在线伙伴”技术小程序、发挥班团建设联动对舆情的把握和回应作用,充分利用网络作品培育契机深化思政教育,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案例作者:张奕民,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