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我院每年接纳来自巴基斯坦、印度、泰国、伊朗、意大利、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十余名。截至2020年9月,我院共有在读国际留学生59名,占学院学生总数的5%。留学生在学院学生中的占比并不高,但因为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在留学生教学管理中常发生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小A同学和小M同学因肾结石和肾脏感染,剧痛难忍,紧急就医,但因不适应国内就医流程,就诊、手术及保险报销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J同学因学习压力过大,就餐时突然晕倒,但就医检查后身体无生理指标异常;L同学迷恋直播和酒吧,在酒吧酗酒后与出租车司机打架,在同学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外事无小事”,上述种种问题需要辅导员运用智慧去处理,一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多关心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日常管理。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我校留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校内针对国际学生的跨文化教育的开展不能很好地满足留学生生活科研发展的需求。留学生在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增多。我校留学生以“一带一路”友邦国家生源为主,在入学初期,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交流沟通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适应性问题,针对留学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辅导员需联合家长、导师、实验室同学、留学生组织开展系统的“读懂中国”跨文化教育,从文化习俗、跨文化交流方式、跨文化心理适应、校园生活必备常识、跨文化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对留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和关心指导。
二、案例分析
上述留学生管理中各个事例之间看似相互独立,但仔细分析事例背后的实质原因,则能发现留学生群体在语言、学习方式、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语言不通是产生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来自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的多数留学生,基本没有汉语基础。在学校,他们用英语与其他学生、导师沟通交流,但出了学校,用英语交流就可能遇到阻碍。如在就医过程中,部分医护人员不能用英语进行解释交流,当学生身体有很强的不适感时,遇到语言沟通的不顺极易导致情绪激动,进而产生冲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部分留学生反映中英双语课程数量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其选课的需求,但又无法选修仅中文教学的课程,因此产生苦恼和厌学反应。包括留学生酗酒乘车打架的案例,也是语言交流的障碍导致的矛盾激化。
(二)学习方式和学习基础的不同造成的压力问题明显
我校作为国内重点大学,在校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学习强度和刻苦程度都非常高,学校整体的学习科研氛围良好。留学生在研究基础和学习习惯上与中国学生有一些差异,如中国学生有时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留学生往往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分割得比较清晰,一般晚上不愿再开展科研工作;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方面的速度比较快,授课老师据此在推进课程进度时的速度相对也快,同等班级中个别留学生进度相对缓慢,深感学习压力大,从而发生就餐时晕倒,但医学检查结果显示其各项生理指标正常,这更多的是心理压力导致的应激反应;在强压力下,留学生追求刺激和开放的性格会导致其赴校外酒吧等地释放压力,从而进一步造成酗酒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三)民族文化在校园内的不同表达
我院乃至我校留学生中来自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国家的居多,这些留学生普遍重视本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特别是每年的斋月期间,这些学生的生活节奏和正常的科研教学有时会发生冲突,该阶段要对留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着重关注。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留学生的民族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提醒校园内不可进行宗教相关活动,引导其正确表达和弘扬民族文化,如组织相关的民俗文化节,以及拓展校外民俗文化交流活动等。
三、教育过程
(一)每年开学季开展留学生“新生破冰”活动
组织学院思政教师、留学生兼职辅导员、教务办老师、留学生学长一起座谈交流,带领留学生新生熟悉学校和学院环境、选修课程操作流程,开展新生实验室安全培训、科研诚信教育、图书馆资源介绍等活动,帮助留学生新生全面了解、熟悉上海交大生活。这些系统全面的“新生破冰”活动最直接的作用是帮助留学生迅速找到归属感,使其知道遇到困难可以到什么部门找谁解决问题,更好地引领留学生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二)开展留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讲座和跨文化交流讲座
从文化适应、学术挑战、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帮助留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学习差异、做好自我定位,开展自我调整和适应。如针对留学生群体中肾脏疾病发病率高的现象,邀请相关的专业教师开展日常自我健康防护的讲座,帮助留学生关注健康,熟悉中国的医疗资源配置和就医流程。心理健康咨询讲座也能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度过“homesick”(想家)的时期,使其以更自信的状态、更充足的准备,应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的挑战,身心双护航,帮助留学生知华、爱华、友华。
(三)利用传统文化节日的契机开展跨文化教育
在春节时带领留学生包饺子、写春联,中外留学生共度端午佳节,举办不同国家专场的留学生文化节等,可以让中外学生在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让大家在感受不同国家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学会相互尊重,加深彼此的交流和理解。
(四)带领留学生走出校园,全方位认识上海
参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亲身体验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展社会实践,体会中国企业的工作环境……这些实践走访可以让留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从城市人文到企业求职,让留学生提前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企业的文化氛围,提升留学生的专业志趣和生活在中国的幸福感。
四、总结反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间留学生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留学生作为国家与国家联动发展的重要智库,是联系两国关系的重要桥梁。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开展“读懂中国”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介绍的案例是留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常见问题的综合。留学生来到中国,面对巨大的文化冲击,身心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读懂中国”系列教育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从学术培养到就业引导,可以根据留学生在华生活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系统全面地推行,全力构建留学生培养的“三全育人”体系。具体推行路径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留学生汉语语言水平
在与留学生交流中,我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语言是留学生活的基础。据统计,我校所有留学生均掌握英语读写,但汉语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目前留学生(非语言生)培养体系中虽然有中文课程修读,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单一学期的学习很难使留学生达到顺利进行汉语沟通的目标,更有部分留学生感觉汉语课程的学习使课业负担加重,从而时常逃课缺勤等。将语言教育融入日常科研和生活中,着力提升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对于提升留学生生活幸福感至关重要。
(二)加强校园生活服务体系建设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学校构建出了较完善的数字化校园文化交流平台,校园生活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但满足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管理需求的数字化资源支撑还有待加强。如部分生活资源的英文标识缺失,部分网站的英文版本建设还有待提升。目前为了帮助留学生尽快掌握生活学习中的各项必备技能,我院以课题组为单位推行“一对一”结对帮扶计划,通过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结对帮扶,促进中外留学生的交流互动,提升留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性。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校园生活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的需求。
(三)推进体验式学习,强化留学生“读懂中国”教育
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针对在华留学生开展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不能只做浮于表面的文化展示,还需要综合采用实地考察、动手实践操作等体验式教育方式,使中外学生亲身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留学生对非母国文化的体验和适应性,进而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外学生思想和心灵交流方面的碰撞,加强对彼此的理解和认识,推进科学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留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能力提升
留学生管理涉及文化、法律、医疗甚至外交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就对留学生管理方面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队伍,要具备基本的外语沟通交流能力,熟悉国际时政背景,精准掌握留学生招生、签证、住宿、生活学习、考勤考试、毕业等方面的管理细则,同时能保持仁爱之心和奉献之心,以保障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和学院层面在留学生管理队伍师资建设中要加强对管理者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创造机会分批选派管理者出国进修学习、培训,定期举办分版块的国际事务及留学生管理细则等方面的交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探究构建留学生培养和管理的新模式。
案例作者:李芳,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