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建党百年】长征篇: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2022-01-23 23:03:12 蒯颐熹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从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在此期间,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客观形势的变化,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在遭遇挫折后,又实行“分兵把守,节节抵御”的消极抵抗政策,致使红军屡战失利,导致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巨大损失,苏区日渐缩小。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主要有4支军队进行战略转移,壮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

进行战略转移的4支军队:

01

第一支军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02

第二支军队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03

第三支军队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04

第四支军队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

1934年末,红军主力部队越过非常险峻陡峭的: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五大岭。

乌蒙磅礴走泥丸

1936年2月底,正值阴雨季节,寒风瑟瑟,道路泥泞,红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28日,红军进占黔西南的盘县县城。至此,乌蒙山回旋战胜利结束

金沙水拍云崖暖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战士抵达金沙江。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陆续找到七条破旧的小船。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面宽阔、水急浪大的金沙江。

大渡桥横铁索寒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25日清晨强渡开始,2小时后,17名勇士带领红军主力成功渡过100多米的大渡河。

更喜岷山千里雪

1935年6月12日, 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 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7月初,红军主力终于翻过9座大雪山,北进过程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成功会师。

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终,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 将台堡 (今属宁夏西吉)分别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内涵

坚持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

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惧一切牺牲。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长征的胜利,是革命理想信念的胜利。在崇高信仰和革命理想的指引下,红军将士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冲破敌军重重围困和重兵追堵,征服严酷的自然环境,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壮举。

责任编辑:梁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迎建党百年】长征篇: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