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由于内战、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经济变得很脆弱,直接表现为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而前提自然是要先进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1953年春天,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国家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个中国。
三大改造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在新中国历史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它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准备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和陈云同志具体负责组织领导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1951年2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决定自1953年起,国家要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着手进行编制五年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成立了一个6人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小组成员有: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
1952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进行,党中央根据中财委提出的建议,确定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并积极组织力量着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中央指出,今后的五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52年6月,中财委汇总各大区和工业部门上报的经济建设指标,试编出按部门和行业划分的《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及其《总说明》。
苏联援助
1952年8月下旬,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前往莫斯科,与苏联政府商谈援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问题。斯大林谈了3点意见:(1)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应当能够制造汽车、飞机、军舰。(2)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一定很快,但是做计划应留有余地,要有后备。(3)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价格便宜,技术也是头等的。
1953年3月中下旬,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代表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提出了一些意见: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缺乏自己的专家和地质资料。这两项工作,必须做在其他工作之前。设备不能完全依赖进口,能生产的要自己生产,这样,既可节省资金,又培养了技术力量。
中共中央表示同意苏联政府对我国“一五”计划所提建议,中国代表团赴苏谈判援助中国的“一五”计划,历时8个多月取得圆满成功。
“一五”地位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我国工业化的起点很低。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虽然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1956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方针。正是由于中央领导集体的谦虚和谨慎,以及苏联的大力帮助,在全国人民的辛勤努力下,到1957年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
工业方面,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逐个建立。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最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