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品读经典,厚学养德”读书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二

2020-04-25 13:41:59 上外德语系

德语系以品读经典、独立思考、教师解读的方式开展的首期读书会取得了良好反响,第二期读书会以同样的形式于4月4日下午三点在线上顺利举办。德语系党总支书记谢建文、党总支副书记田力娜、教工党员谢娟、本硕博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马列原典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腾讯会议APP参加了读书会。谢建文老师和谢娟老师给予了同学们阅读指导。活动由田力娜老师主持。

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章节内容,结合当前疫情下人们交往受限的实际情况,本期读书会以“交往与生产”为主题,并就上期读书会谈到的“异化”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640.webp (4).jpg

首先,谢娟老师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概述了“交往”这一重要概念的历史发展。接着,她结合当下谈到了抗疫过程中的“反全球化”现象,欧美各国强化边境概念,为了物资发生争吵,对此谢老师提出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交往的发展,交往与反交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始终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后,谢老师依据阅读内容建议同学们,面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如果将其放入交往形式的历史衍进过程来理解,会感觉分外生动。

在谢娟老师的启发下,读书小组的成员们结合自身的阅读心得,积极开展了交流探讨。

硕士生党员施碧霄就“异化”这一概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个“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指理想劳动。劳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正是在劳动中,人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活动不过是满足个人动物性需求的,维持生命持续的手段。在此,马克思确认,共产主义就是要克服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的本质得到体现,从而最终实现向人类本质的回归。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随着生产的发展与进步,分工作为其必然产物出现了。马克思写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在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分工的精细化、分工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与此相伴的是,人被畸形、压迫地发展了。对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道现象进行了彻底地批判与否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将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与生产力、交往联系起来,从而找到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提出由生产、交往发展引起的矛盾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
  通过对《手稿》和《意识形态》文本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实现基础认识的转变,即从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人的本质复归转变为生产、交往的普遍发展。但是,马克思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关怀从未改变,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人们的自由个性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核心。理论转变之中不变的是人本主义关怀。
  在此次疫情期间,“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人本主义关怀。

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傅悦:本次的阅读过程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本章开篇所提到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乡分离,而这种城乡两大阶级的划分又反映了“个人屈服于分工、屈服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服现象把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它是凌驾于个人至上的力量。”
  个人认为,这和我们上次读书分享会重点提到的“异化”现象有些相似: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来反对主体自身。它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或者文章中提到的“城市动物”和“乡村动物”之间,他们都是被外在的力量,即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劳动”,所支配和控制,这是一种“Subsumtion”,而并非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我们知道,精神的本性是从他物出发、向自身返回,因此意识只有达到自我认识,才同自然意识本质地区分开来而成为精神,人只有学会摆脱自然意识与异己他物的对峙关系,才赢得自身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而这些都只有通过劳动,即生产,来达到。
  第二是,马克思在后文提出,阶级决定个人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个人命运,是他们受它支配。这也体现了马克思坚定不移的唯物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的行为、意识、命运都不可能脱离他所处在的时代和阶级。此处阶级的含义或许可以具体细化为,他所拥有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个人命运的本质是他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处在特定阶级的人创造了他所处的环境,而环境也反之创造和影响人,这点在历史中、或者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都能体现。
  马克思特别强调的还有人的自主性、主体能动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就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是“创造条件也要有条件”就是阶级对个人的约束。例如,人的先天素质是环境对他的约束,但在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阶级中,他却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马克思在此处说的“个人受阶级支配的同时发展为受各种各样观念支配”。

硕士生党员王莹由“异化”概念联想到电影《摩登时代》,她认为电影中刻画的情节十分符合“异化”,劳动依附于资本、成为了人们谋取生存手段的工具,而工人和工厂主的关系也变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呼吁,要破除阶级对立,消灭差别达到平等。

640.webp (5).jpg

其他同学也通过提交电子版读书心得的方式进行了交流分享。听完同学们的发言,田力娜老师表示同学们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田老师也就“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大家分享了阅读心得,一方面,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自然、社会都有交往;另一方面,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交往直指人类幸福的本质,与实现人民现实幸福密不可分。田老师谈到,虽然疫情期间,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进行线上交往。

活动最后,谢建文老师就“异化”和“全球化”两个概念进行了补充与总结。谢老师指出,异化概念内涵丰富,有宗教、哲学各个层面,马克思谈到的“异化”指的是劳动异化,是针对人的自由本质提出的。至于“全球化”,谢老师认为,疫情下全球化的发展值得同学们进一步展开思考,在目前的形势下,新孤立主义会有非常大的市场。

责任编辑: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相关章节内容,结合当前疫情下人们交往受限的实际情况,本期读书会以“交往与生产”为主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