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系学生党员“非场所”习作展示(四)

2021-01-18 19:03:56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邀请德国作家、莱比锡书展奖(文学)获奖者大卫·瓦格纳(David Wagner 1971- )再次来到德语系进行学术交流。瓦格纳先生开设“‘非场所’文学”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德语学子写作。他给同学们介绍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热的空间非场所理论,从法、德文学中采例,提供包括自己作品在内的文学文本供大家阅读、分析,且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理论学习、文本分析和作文训练三者结合。德语系学生党支部将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党员参与了习作展示活动,此次选刊德语系本科生党员参加讲座所形成的中德文习作共计9篇,以展示党员的学习心得。(相应的德语文字,刊于Global SISU德语网站)

火车之旅

15:20.乘客们带着行李,从四面八方赶来,现在都在站台上等着。几分钟之后,耳边传来了些许声响,然后声音越来越大。仿佛接收到了什么信号,等待着的人们纷纷站直身子,开始整理自己的行李。火车入站,停住,门开了。乘客们互相交谈着走进自己的车厢,拿着车票找自己的座位。

其中一位旅客X先生,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后就掏出自己的耳机。他正要打开音乐软件时,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了自己旁边的其他两个位置。真不走运,他心里嘀咕道。不出所料那位小男孩一直在大声说话,甚至还唱起歌来。当母亲终于把行李放好之后就朝男孩大声喝道:“安静!”X不禁把耳机音量调大,用外套蒙住头。

15:30. 火车开了,整个车厢还是很热闹:旅客兴奋地期待着这次旅行;归客想象着与家乡重逢;乘务员走过叫卖着贵了一倍的食物;喇叭循环播放着安全提示;还有那些想要在车上休息的人,焦躁地等待着车厢安静下来的时刻,还一直在想,要不要站起来大声喊“麻烦安静点可以吗!”,最终他们还是坐着什么都没做,只是继续等。

30分钟之后,车内终于彻底安静了下来,因为大多数的乘客都平静了下来或是找到了供打发时间的消遣,而同时他们也不发出什么声音。Y小姐是一名大学生,现在放暑假了,她要去一个小城市旅游。她本来也是要像其他人一样补觉的,但是现在她正和一位坐她旁边的男大学生聊得起劲。这个男生学的是法律,来自南方的一座有名的城市。在聊天的过程中,Y惊奇地发现他居然要和自己去同一个城市旅行。认识一位友好且有趣的陌生人实在是个小概率事件,两个人都这样想着,于是他们就更兴奋了,根本不想睡觉。偶尔他们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吵到了其他睡觉的乘客,但是其他人也没能做什么,只能故意发出一点声音,希望聊着天的人能明白他们的意思并安静点。

按计划这次旅程是3个小时。正常来说这样安静的氛围会持续一到两个小时左右。这也很好理解,在椅子上坐着睡还是蛮累的,尤其是僵着一个姿势超过一个小时。人们渐渐醒来,他们在座位上伸懒腰,打呵欠,眼神逐渐清亮,意识也慢慢回笼。当X醒来时,他已经被吵闹声淹没了。但是人休息好了之后往往会变得好说话一点。所以他觉得旁边那个喋喋不休的小男孩没那么讨厌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还有40分钟车就要到站了。他现在可以用手机看电影,这是他之前就下载好的。

18:30. 火车减速入站, 最后停稳。车上的人们约在20分钟前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行李,以便于他们能在车门打开的时候迅速地下车。火车停稳后,车厢里越来越吵,在车门大门打开的那一瞬间达到了顶点,而人们不耐的情绪也消散了。所有人争相涌出,仿佛下一秒门就会重新关上。只有Y和她的新朋友不紧不慢,一边开心地聊着天一边往外走。他俩已经约好了,要一起在这座小城市游玩。

从火车站出来,人们奔向四面八方。一列火车,使陌生人集中在一个密闭空间里,把他们从一个城市带到另一个城市。乘客离开时或会像来时一样,生活没什么变化,但也有可能多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附识:

这次讲座后我受益良多。首先是接触到了“非场所(Nicht-Ort)”这个概念以及相关文学,之前没有听说过,经瓦格纳先生的讲解也发现其妙处;其次是这次作文,不仅首次尝试“非场所”题材写作,更得到了瓦格纳先生的细致修改。从他的修改中,我学到了更地道生动的德语表达以及更精准的措词。瓦格纳先生本人谦和有礼,为每位上交作文的学生给予了非常细致的修改,我上交文稿的第二天的晚上12点,收到了他的反馈,这令我感到非常的敬佩。

此次讲座不仅为我的德语学习提供更高的平台,更打开了文学的一座新大门,扩宽了我的视野。非常感谢系里组织的此次讲座,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此类活动。

作者 / 德语系15级本科生 戚婉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此次选刊德语系本科生党员参加讲座所形成的中德文习作共计9篇。当母亲终于把行李放好之后就朝男孩大声喝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