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活案例 ┆ 乡间田头话振兴 党建赋能促发展

2023-07-08 16:07:57 张秋杭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开展组织生活案例建设和评选,评选出12个贴近师生党员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激发党员坚守初心使命,践行根本宗旨,勇于担当作为的优秀组织生活案例。本期发布国际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案例。



引言




      “村头的党群服务点是由昔日废弃的水泵房改建而成,提供24小时的服务”、“这边是保留埭,宅前屋后统一规划”……村里来自清华大学的选调生热情地向党员们介绍叶榭镇井凌桥村最新的建设情况。为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国家战略,推动乡村振兴,为了提升高校教工党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以主人翁精神融入当地区域建设发展的责任意识、以教育专业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担当意识,国际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主动和松江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结对,打造“实地参观”、“座谈研讨”、“赋能仪式”三个环节组成的“情景式”“互动式”“任务式”的“田间党课”。



背景



      如何走出超大城市新城治理现代化新路子,松江区推出了“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2023年项目推进会。结合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松江实践背景下,我院教工党支部作为高校赋能团队,参与了“花海、水乡、稻田”三区共治,打造保留样板村落新图景—叶榭镇井凌桥村项目。本次组织生活旨在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的新部署,通过集中学习和实地走访相结合,发挥全体党员的业务专长,成立教工党支部赋能团队,围绕“数字乡村”群策群力,实现高校基层党建与乡村基层党建的同频共振。



做法



(一)精心设计参观路线。

      井凌桥村以党建引领,积极从生态、经济、产业等多方面出发,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在“花海、水乡、稻田”中演绎“田园梦想”。参观路线设计包括:“花涧小厝”党群服务点、“光隐·花隅”花卉艺术体验区、村展示馆、“云间卉谷”浦南花卉基地。

       在村展示馆,教工党员们切实感受到乡村蝶变过程中凝聚的群众智慧、群众力量:从乡贤“反哺”家乡发展到农民争做家庭农场主,从激活基层党群“红色细胞”到村民共建共治共享,都体现了扎根基层、求真务实、忘我奉献的党员先锋精神。


现场参观


(二)座谈研讨,实现“供”“需”匹配。

       高校赋能团队服务地方,能做什么,我们带着疑问而来。通过参观、交流,提高了党员的合作意识和共建意识,通过供需双方的坦诚交流,深化了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共识。座谈会由国教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张秋杭主持,党委书记何洪武发言,郑瑜、郭丽和李锡阳三位赋能团队负责人提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规划愿景和建议


座谈讨论


(三)赋能仪式,主动而为,知行合一

由井凌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向学院教工支部三位赋能团队负责人颁发聘书。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优势,聘请上外的专家教授为井凌桥村媒体宣传、文创设计等指导员,通过培训直播、制作短视频、多语种配音等全方位扩大井凌桥村形象宣传力度,以进一步营造“花海、水乡、稻田”美好社区氛围。


赋能仪式



启示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身边。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正在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松江样本”,为我们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通过组织生活,我们走进乡村田头,深入了解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实现高校赋能团队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同频共振。

      高校团队与乡村振兴并不是单向的资源输出,更重要的是同频共振。立足学院专业和学科特色,围绕“数字乡村”,为乡村文化发展添砖加瓦,拓展乡村功能,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教育建设赋能。在赋能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因地制宜,如孕育更加符合松江区域特色的大创项目,形成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独特的知识空间、创新空间和共识空间。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

排版|金思懿

编辑|纪翔




责任编辑:纪翔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工党支部主动和松江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结对,打造“实地参观”、“座谈研讨”、“赋能仪式”三个环节组成的田间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