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相册·世纪同框 | 第二十二期

2021-06-08 15:09:53

故事讲述人:

2020级新闻传播学类本科生 梁睿婷

六十多年前的夏天,酷暑,树荫,烈日当头,但有两个人的命运在那个看似平凡的七月份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便是我的爷爷奶奶。


图片


我的奶奶已经过世,爷爷现年八十二岁,身体硬朗,健步如飞,思绪也还算清明,常忆起过去的事情,讲与我听。爷爷奶奶是高中同学,一同从村子里到城镇学校读书。“高中三年,每一次回家,往返的路程都要一百三四十里,当时也没有自行车,全凭人力”,他常这样说。他们一同参加高考,爷爷对高考的记忆十分清晰,“当时也要跑很远去参加考试,你太奶奶提前做好了吃的,我就背上粮食袋子走路,走上个几天才能到。考场比你们现在也差远了,露天的,我们就坐在土地上,也没有桌子,拿着一个盆子垫在腿上写字。”我起初惊奇于这样恶劣的环境,怀疑他老人家有记忆错乱的倾向,但当他一次次端详我的各种学习用具并且发出赞叹时,我又能透过时光看到那个在高考时被晒得汗流浃背的少年。


那年,在那个城镇学校里,只有五个人考上了大学,当年全国高考的录取人数仅有十七万。“你们俩知道自己考上了一定很高兴吧?”,我这样问他,他咯咯笑起来,露出他常年不齐的牙齿,好像一个刚换牙的小孩子,“高兴是高兴,但也愁,大学里应该学点什么?我一点想法都没有。”直到后来,他在专业介绍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为国家培养煤矿人才”,从小对矿石感兴趣的他便报考了北京煤矿学院,“前几天我和大学同学还聚了一次,我们每个月都聚。听说母校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了。”而奶奶因为听说了国家对于师范类大学的财政支持,学费低,免住宿费、伙食费,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他们在那一年,一起到了北京,开始了四年的学习。


图片
图片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何去何从又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爷爷被调往山西大同一个小镇上进行煤矿建设,从此与煤矿结下了一生的缘分,而奶奶则面临着抉择:学校给她提供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但这就意味着要与爷爷相隔两地,如果调去爷爷的工作地,势必要与更加艰苦的条件作斗争。当时的她,选择了后者。“你奶奶当时和我说:‘我要和你说清楚,我去不光是因为你,也是因为我的国家。’她觉得国家花了很多精力在师范生培养上,她不能只想着过舒服日子。”就这样,他们到了山西大同的大斗沟,一个盛产煤矿的地方。爷爷在矿上,奶奶在学校里,“刚到的时候没法适应,一天下来衣服上都浮着一层煤灰。你奶奶又爱干净,每天看见我就想把我身上已经脏了的衣服洗掉。”他又笑起来,对着家里阳台的方向,好像要去看看阳台上是不是还挂着他那件灰灰的工作服。


爷爷奶奶在工作之初便入了党,到今年已五十年有余,五十余年,是足以从垂髫步入知天命的时间跨度。“现在不像以前条件那么艰苦,现在人人都能读书,大学生毕了业也可以自由选择工作,你们生在了一个很好的年代。”


图片
图片


老人就像是一本书,一本一卷,一点一滴,汇聚了人生的百感。时代更迭,共和国的建设者老去,新的弄潮儿又成长起来,但永远不能缺的,就是艰苦卓绝的精神。我们的物质生活相比过去,已经进步了太多太多。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座拱桥,尚且年轻的我们,有时会在这座桥上感到疲惫,想凭栏驻足,那是因为我们正走在桥的上坡。休息过后,风乍起,应当奋力向前方。

责任编辑:蒋吉衣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时代更迭,共和国的建设者老去,新的弄潮儿又成长起来,但永远不能缺的,就是艰苦卓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