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英雄】继承老兵精神 学习沙海新兵

发布时间:2021-08-30 16:53:31

继承老兵精神 学习沙海新兵

初次听说沙海老兵的故事,我就深深感到震撼和折服!

1949年12月,转战南北、骁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3名将士,从阿克苏出发,徒步1580里,横穿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战士们冒着天寒地冻,昼夜兼程、风餐露宿,与沙漠的寒冷、干旱与黑风暴艰苦抗争18天后,于12月22日胜利解放和田,威震南疆。

若说这18天是沙海老兵故事惊心动魄的前奏,那在之后徐徐展开的70年光阴里,故事的基调则是另一番深沉。1952年,他们又奉命戍边,“保存起来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 ,恪尽职守,永不换防,如荒漠中的胡杨,扎根南疆。1994年,在兵团的安排下老兵们到乌鲁木齐参观。进疆后第一次走出和田,宾馆中洁白干净的床单他们不忍心弄脏,躺在地毯上睡了一宿。之后,他们来到石河子,当看到王震将军铜像时,不约而同驻足列队,用颤抖的手庄严敬礼:“报告司令员,我们圆满完成任务,从未离开新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沙海老兵“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崇高精神!时间长河浩浩汤汤,解放和田的钧天广乐依然响彻耳畔。如今的沙海老兵多已魂归天山,新时代的“沙海新兵”英雄儿女们,作为第三代军垦人,薪火相传,“沙海老兵”的精神火炬并没有随生命的消逝而减弱,在时代的检验中愈加熠熠生辉!

在四十七团老兵镇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有幸和“沙海新兵”的典型代表——四十七团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冰,进行了交流访谈。

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2013年7月,伴随着西部计划那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征召,年轻的刘冰和志愿者伙伴坐着火车来到这里,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无常的气候,他们斗志满满、一心奉献。2014年3月,距离结束服务期还有4个月,在刘冰和同期志愿者的小聚会上,大家聊起以后的打算,一句“我想留下来”从刘冰嘴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其他小伙伴没有问他为什么,异口同声道:“我也想留下来。”当再次回忆起那次聚会,刘冰一脸的骄傲,“当时我们这届志愿者是留团比例最高的,17个人中14个都选择留了下来。”

回顾这些年的经历,他说:“谈不上得与失,满满的都是收获!无论是在什么岗位,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我能在这里,为这里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都可以!”

他的妻子感慨地说:“我们是最开始由一个人的青春,变成我们两个人共同的青春,再到现在一群人的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拼搏的!”

图为四十七团老兵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冰(左一)在接受采访。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源起于西部计划的青春理想,受老兵事迹的感召,扎根兵团,驻守基层,用青春誓言践行着传承和担当。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兵团青年学子,更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继承红色基因、书写时代华章,接续新一代兵团人的庄严使命,在新时代“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下,让沙海老兵精神更加鲜亮!

继承老兵精神,学习沙海新兵,我青年学子当秉正信仰理想。我们应将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民族理想相统一,面朝未来,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老兵精神的鼓舞激励下,不断明确自己的方向和责任,不断向优秀的沙海新兵看齐,志存高远。

继承老兵精神,学习沙海新兵,我青年学子当持续接力奋斗。往昔青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朝青年“今朝唯我少年郎,敢问天地试锋芒”。波澜壮阔七十年,初心不改,历久弥坚,老兵故去,新兵已至,我们也当接过接力棒,继续建设美丽新疆。以科研学习为根基,以兵团基层团场的建设为己任,不断出奇创新,寻找适合团场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继承老兵精神,学习沙海新兵,我青年学子当不断提升才干。身处新时代,我们应该常怀“能力危机感”,在解难纾困中不断成长成才,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在科研学习中不断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新技能新方法;在社会学习中努力向实践、向群众要答案。在学思与实践结合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优秀人才。

硝烟已逝,精神永存!新征程,老兵精神,薪火传继;新征程,沙海新兵,再创辉煌!“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和沙海新兵将鼓励我们当代青年学子,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拼搏奋进!

图为石河子大学寻访老兵精神社会实践团在四十七团解放军进军新疆纪念碑前合影。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继承老兵精神 学习沙海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