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 英雄归来
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凯旋一周
现正在定点酒店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抗疫经历
却让队员们久久难忘
今天让我们跟随
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
我院呼吸科护士长甄暐
共同回忆这段在北三病区战斗的日子
转自上海大众卫生报·记者 冷嘉 ——
这里是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也是武汉市最早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两个多月前,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最精锐的医疗力量汇集到了这里。
3月27日早上,作为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组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甄暐和同事们一起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中所有病床和设备进行消杀,这代表他们终于完成了这里所有的救治任务。此时,甄暐在武汉已经整整63天了。在金银潭医院有无数种“声音”:呼吸机的声音、医护人员匆匆的脚步声、隔离病房查房的问候声、面对不可挽回生命离去的惋惜声……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半污染区到病房的那一条无声的走廊。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甄暐每天无数次来回于这条走廊。它连接着生死距离,记录着各种心路历程;它演绎着悲欢,也承载了情谊。
这条走廊记录了初来乍到时医护人员短暂的焦虑。1月26日大年初二,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正式接管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北二、北三病区,共计60多张床位。甄暐接手护理的北三病区是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时ICU”。刚来到北三病区,甄暐预感自己即将面临一场“硬仗”:北三病区的30多位患者病情危重,多数使用高流量吸氧机和呼吸机。源源不断地患者被转送入院、医疗队员与金银潭医院医生交接时间紧迫……“虽然此前我们在各自的护理岗位上身经百战,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护理传染病患者的经验。”甄暐说。
从事护理工作16年的甄暐第一次做了如此严实的防护:衣服4层,包括贴身衣服、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口罩3层,包括N95口罩、普通外科口罩和面屏;外科手套戴了3层。当近距离接触患者,不经意地低头让面屏碰到患者时;当戴着3层防护手套,凭经验寻找患者手腕上的脉搏进针时;当穿着防护服帮患者换尿布、床单而气喘吁吁时;当护目镜起雾,不得不在眼镜和护目镜双重镜片后“雾里看花”时……一切都在无声地提醒着甄暐:此时此刻护理的是一位传染病患者。
“每天从半污染区到病房,都会经过一条寂静的走廊。短短几十米,仿佛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我还是第一次看到那样安静的医院走廊。”甄暐说。普通医院的走廊通常有一种“快节奏”,常常能听见护士们的交谈声,甚至有时能听见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声,而这条走廊仿佛完全与外界隔绝了。
走过这条走廊,能从两边隔离窗口看见静静躺着的重症患者。“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都要争分夺秒。这些病人并非与外界永久隔开,我要把他们从生死线上‘拉回来’。”正是这个念头让甄暐从冬季坚持到了春季。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负荷下,她看着一位又一位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这条走廊也记录了武汉市人民的情谊。北三病区有一位住院20多天的老人。甄暐刚护理他时,老人还使用无创呼吸机。几天后,当甄暐再次来到老人身边时,老人换成了高流量吸氧机供氧,而那时甄暐才看清了老人的脸。又经过几天的治疗,老人的给氧方式换成了鼻导管。不久,老人甚至能在护理人员搀扶下走几步了。
“我一天天看着他好起来,这是我每天走过这条走廊的动力。”甄暐说,患者的康复让她倍感欣慰。
出院前,老人整理好了衣物,来到甄暐面前,问“你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甄护士长吧?”甄暐非常意外,病区护理人员翻班,大家都穿成了“大白”,连护理人员都很难认出彼此,而这样一位在生死边缘徘徊20多天的老人却第一时间“认出”了她。“因为我记得你的声音。”老人说,“我以后会来上海找你的。”
在武汉战斗共68天,甄暐从金银潭医院北三病区的走廊里重新看到了希望。从最初踏进北三病区时“天天算着物资过日子”,到临别时将最后一批轻症患者转移至其他病区,那条走廊也从“无声”变成了“有声”。她相信,武汉的“声音”马上就会回来:一声吆喝、一句乡音、一声汽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