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红色记忆|《忆平型关大捷》
诗词里的红色记忆|《忆平型关大捷》。诵经典诗词,做红色传人。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汇报人孙东妍,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回顾红色诗词中深藏的历史记忆,去探索诗词背后的动人故事。
今天我们所要诵读的红色诗词是聂荣臻元帅的《忆平型关大捷》。在认识诗词之前,我想先带大家认识一下聂荣臻元帅这个人。聂荣臻元帅是江津人。同时呢他也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部分为大家介绍聂荣臻元帅的这首《忆平型关大捷》。分别是诗词原文、创作背景以及我的一些心得感悟。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部分:诗词原文
忆平型关大捷
聂荣臻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
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这首诗翻译为白话的意思是:八路军的部队集结屯兵、谋划良策,战士们敢于直面四起的烽烟,一心为国排忧解难。瓢泼似的大雨连夜不断将战士们的衣衫以及战马统统淋湿,但却浇不冷战士们心中为巩固祖国疆土而沸腾的殷殷热血。那是东渡黄河后的第一场战争,我们横扫敌寇的威名将长长久久的于青史中流传。现在我常常摸着自己已经斑白的头发回忆过去的旧事,于黑夜之中向远处眺望不由感叹时间流逝地飞快,那场战争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
在了解完诗词大义之后,想必大家对于这首《忆平型关大捷》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那么这些认知是否正确呢?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部分对诗词“创作背景”的学习,去验证我们的想法!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侵略。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加入第二战区序列。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中国第二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口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
1937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八路军第115师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歼敌。9月24日,第115师主力冒雨由冉庄向平型关东北的白崖台前进,在小寨村至老爷庙公路附近的山地设伏。9月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区。115师抓住战机,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突然发起猛烈攻击。115师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对陷入混乱的日军实行分割、包围,与敌进行白刃格斗,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一批辎重和武器。
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在平型关地区对日军进行了成功的伏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它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骄狂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增强了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同时进一步统一了党内的战略思想,为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支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时隔48年后的1985年,86岁高龄的聂荣臻元帅,写下了这一首《忆平型关大捷》用来歌颂那一场伟大的战役。
在读完《忆平型关大捷》一诗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聂荣臻元帅用这一首短短的七言律诗总结了那一场伟大的战役,而这寥寥的64字背后埋藏的却是无数抗日烈士的热血。他们或许同我们一样正值美好的青春年华;或许正值壮年家中尚有双亲;或许已至可抚皓首的晚年。但面对强敌入侵他们毫不畏惧,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披上戎装,为国而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革命先辈们完成了属于他们的使命。
时过境迁,我们作为当代时代使命的担当者,要勇于担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这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是今天的诗词分享,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