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陕西师大文学院样板

2021-01-18 18:25:41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学校的使命之一,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语言文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为学院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源泉。

一是打造高层次文化传承平台。文学院在原有的两个省级研究基地(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基础上,2016年以来,新增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1个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8年)、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皮影(2019年)、1个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19年);建成了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天稳名字命名的汪天稳皮影艺术馆(2020年),包括展览馆、皮影雕刻工作坊、皮影表演工作坊、皮影历史长廊等,总面积500平方米。

二是承担高水平文化传承项目2016年以来,一直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已举办13期培训班,涉及剪纸、刺绣、泥塑、面花、皮影、木版年画、社火脸谱、传统雕刻等陕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期时长一个月,学员全脱产入校学习,共有594名学员结业返乡,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中国文化报》2018年6月7日第8版整版刊发了题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创新实施非遗研培计划:夯实传承根基,为传统工艺振兴插上时代和产业翅膀》的文章,对此做了深度报道。另外,本学科几代学人搜集整理的《关中民谚》,2016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媒体以《陕师大文学院成非遗传人》等为题纷纷报道;连续四年承办文化旅游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吸引了57个国家129名海外汉学家参与;2018年,吴晓军、李震教授主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2020年,依托挂靠本学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皮影)争取到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300万元人民币资助,设立了“田家炳博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金”专项,为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开展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中华书局及旗下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建设并运行《史记》研究成果数据库,内容资源总计约1亿字、图像8.2万页,其中包括古籍160余种、书目8204条、学术著作109种以及学术论文近2000篇,即将在“籍合网”上线运行;建成了《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内容资源约1500万字,图片4350张,音频6656分钟,视频3066分钟等;坚持二十余年持续建设的妇女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全国唯一集妇女文化展览展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妇女文化博物馆;挖掘大巴山区优秀文化资源,在陕西岚皋建设了全省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同时,将12个岚皋民间传说以“非遗+动漫”的形式制作传播,目前已完成皮影动漫、木版年画动漫、剪纸动漫、农民画动漫四部短片,促进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2018年,本科生杨嘉怡团队凭《非遗手工艺蒲公英计划——传承中华工艺,助力精准扶贫》项目,参加第四届“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国家级铜奖和陕西赛区金奖。

四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在传统《民间文化概论》《中国服饰文化》《戏曲艺术鉴赏》等课程的基础上,依托挂靠本学科的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皮影),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皮影历史文化概论》《皮影与大秦之腔》《皮影与中国传统图案元素》《皮影与戏曲艺术导引》《皮影表演艺术鉴赏》等公共艺术选修课。吴言生教授的《长安与中国佛教》等慕课2020年开始在学堂在线国际版播出,引起海内外持续关注。 

五是举办诵经典、读经典、话经典、送经典系列活动。2011年以来,学生“秦风诗社”连续参加“古韵新妍”两岸青年中华古典诗词联吟活动,两度赴台湾,以及邯郸、洛阳、乌鲁木齐等地交流,2016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连续11年举办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已经成为全校性文化品牌;2016年以来,74位/人次教师受聘担任学生读书会导师,带领学生研读文史哲元典,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思想营养,获取精神力量,共计2392课时,学生参与面2590人次;2018年以来,曹胜高教授连续九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习近平最新用典”栏目解读总书记讲话所引典故;2020年5月,创办“与中学生谈经典” 线上系列公益讲座,通过classin、陕广新闻等平台在线直播,首批10场讲座观众超过30万人次,讲稿已编印成册,随2020年本科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新生;2020年6月,与西安电视台《丝路讲坛》栏目合作,策划丝绸之路文化专题,由8位教授相继在此栏进行公益讲座,受到好评。

六是积极为区域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朱鸿教授主持完成的《民进陕西省委会关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和发展的调研报告》被民进中央采用,并获评民进中央2018年参政议政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建议成果还被纳入《关于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建议》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 吴言生教授《打造“佛都长安”文化品牌,提升陕西文化大省地位》提案被评为陕西省政协2016年九大最具影响力提案中“最文化”提案,《扎扎实实推进我省佛教中国化》提案被确定为2020年陕西政协督办的重点提案。孙清潮等人提出的关于在陕西省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杨家院子建设陕西首个非遗小镇的建议,被岚皋县政府采纳,相关工作持续推进。与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发起创办的“特色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论坛“自2016年起相继在陕西西安(照金)、贵州铜仁(万山)、云南鹤庆、湖北武汉、湖南怀化等地举办,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相继发表的会议成果《照金倡议》《万山共识》等,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七是产出了一批重要成果,具体表现在——

首先,策划出版了一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和文艺作品。出版了《丝绸之路通鉴》(20 卷)、《岚皋历史文化丛书》(6卷)《文创陕西》(3卷)《丝绸之路辞典》《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图说秦腔》等专著,其中《岚皋历史文化丛书》被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誉为继《岚皋县志》之后,岚皋文化建设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李震教授担任总撰稿、总制片的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七集文化纪录片《秦风》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2019年元月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其次,推出了一批高质量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和扶贫报告。李西建等发表了《安康市文化资源开发年度报告》《宝鸡市文化资源开发报告》《渭南市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云南景谷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陕西非遗传承人群创新创业调研与思考》等报告;曹胜高教授主持了《湖南省桂阳县舂陵河山水画廊景区策划》《河南省伊川县全域旅游策划》《陕西蒲城华夏儒园旅游策划》等方案;张宗涛副教授创作的报告文学《化蛹成蝶》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刊《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0年第4期发表,真实记录了当地农家女子王三翠带领乡亲由深度穷困到共同致富的人生历程,经相关媒体报道后引起很大反响。

再次,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话语权明显增强。依托“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为扶贫对象云南景谷、陕西岚皋两县编制全局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由当地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在定点扶贫地区——陕西省岚皋县天坪村杨家院子建陕西首个非遗小镇,促进了四季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带动了四季镇全域旅游发展,杨家院子全年带动贫困户增收超过60余万元,201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AAA景区,2019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历时二十余年,持续建设妇女文化博物馆,2019年被西安市长安区政府指定为“长安大学生家风教育传承基地”; 连续四年承办文化和旅游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吸引了57个国家129名海外汉学家广泛参与;党怀兴教授主持的《十年坚守:创新中华经典学习与汉字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以中华经典研习与汉字书写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前者2018年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后者2019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2019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陕西师大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生动实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16年至今,累计共有334篇相关报道见诸《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省内外报刊,以及人民网、央广网、西部网、陕西传媒网等网络媒体,提高了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声誉。

(作者:孙清潮,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执行主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新时代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陕西师大文学院样板。依托挂靠本学科的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