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持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为目标,对标《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以“同心筑梦”“同行致远”“育才济人”“奉献济世”四个工程为抓手,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站位,培育良好师德风尚,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扎实开展“同心筑梦”工程,提高教师政治站位
一是坚持思想铸魂,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制定《同济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引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教师思政协同工作机制;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完善周二下午学习制度,将学习情况纳入教职工考核体系,每月下发《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指导意见》,推进理论学习系统化、规范化;建立学习辅导专家库,推送重点学习内容资料;推动二级单位联合学习机制,定期开展周二下午集中学习情况督查,引导广大教师学懂弄通,入脑入心,提高学习实效;每学期初开展教师思想和工作状况调研,了解掌握教师思想动态和诉求,及时研判,提出改进建议。二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深化教师对国情的真切认识。组织高层次人才、海归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等多个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分赴井冈山、延安、宜宾等革命老区接受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围绕党的发展伟大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组织实地考察,听取专题报告,召开座谈会,强化教师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审核,把好教育战线“入口关”。联合基层聘用单位与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应聘人员进行背景考察、专人谈话等,从其学习工作情况、海外经历、网上言论、政治参与等方面,全面建立应聘人员审查备案,进行综合评估, 2018年9月至今共完成397名新进教职工思想政治考核,在进人环节严格执行思想政治审核制,提升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扎实推进“同行致远”工程,突出大学文化引领
一是注重仪式感教育。每年组织召开教师节大会,集中表彰各类荣誉奖项获奖教师,展现我校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新时代精神风貌;举办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发放荣休纪念品,礼敬退休教师,弘扬尊师风尚;举办新进教师入职仪式,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提升职业认同感。每年组织新入职教职工开展岗前培训,通过课程学习、讲座报告、午间沙龙、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引导新进教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学校历史沿革、使命及发展目标,强化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三是加强心理健康辅导。2019年邀请校内外知名心理专家,开展高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及自我压力调节、大学生心理危机研判和应对、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等相关培训,切实加强和推进育德与育心相结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师学生心理辅导能力。与学院协作举办多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面向青年教师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系统性、专业性心理知识专项培训 。四是重视人文关怀。2018年邀请学校书法家协会题写“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相关书法作品,布置教师休息室;关心教职工子女教育问题,2019年11月开展专题沙龙活动,为青年教师解读子女入学升学相关政策;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发布《关于疫情防控的温馨提示》,制作“同舟共济 抗击疫情”手机短视频;推出“同济大学防疫安全公益课程包”;开展多期网络专题沙龙活动,缓解教职工心理压力。
三、扎实推进“育才济人”工程,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一是加强职业纪律约束,落实师德责任制。汇编师德师风规范性文件,组织教师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确保教师知准则、守底线;收集师德失范网络公开案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案为鉴,自觉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制定《同济大学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列出失范行为清单,明确处理流程,建立追责机制,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坚持在教师招聘录用、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岗位聘任及调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续聘、各类评奖评优活动中,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摆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二是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全员培训,讲好师德故事。组织全校近6000名教职工分批次开展师德师风网络培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2019年4月完成首轮全员培训,2020年4月开展新一轮培训课程;开展多场师德师风专题报告,先后邀请上海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占才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院士、全国劳模魏书生等校内外专家学者、名师楷模与广大教师分享教书育人理念和人生感悟,引导教师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新时代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搭建多维度教育平台,提升育人能力。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平台,开展“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政治文化素养提高”“学科交叉专业交流”“人文关怀心理辅导”“国际合作视野拓展”等各项教师交流培训活动:契合教师需求,每月组织两期午间沙龙活动,推动教师深入探讨先进教学经验;合作开展“课程思政名师面对面”系列活动,以新老教师传帮带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开展教学能力工作坊活动,系统打造金课,提升教师在线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及混合式教学能力;协同开展新增研究生导师系统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教育培训,引导新增导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扎实推进“奉献济世”工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典型人物选树,树立师德榜样。梳理完善教职工荣誉体系,每年评选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运用线上线下媒介,大力宣传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积极推选先进典型参与国家级、上海市级荣誉奖项评选,成绩突出:近两年,我校教师获评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功臣、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以榜样诠释师德内涵。二是注重先进事迹宣传,营造向上氛围。2019年举办以“教书育人 师泽流辉”为主题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大型展览,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等侧面讲述88位优秀教师感人故事;运用报纸、网站、微信、宣传画册等载体,广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在第35个教师节之际,拍摄《师说济语》专题片,邀请与共和国同龄教师、教龄35年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代表分享体会,展现我校优秀教师立体形象,激发爱国奉献意识,弘扬责任担当。三是激励教师身体力行,积极奉献社会。鼓励和支持教师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建设需求,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精准扶贫、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等领域奉献才智;发挥学科优势科学抗“疫”: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多学科及校外科研力量自筹经费紧急启动“同济大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等;选拔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城市乡镇挂职锻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