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教师参与完成的机械类专业“三阶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学生获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实现最好成绩;指导学生获第八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奖5项,武汉教育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我校机械自动化学院机械工学系第一党支部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立项建设一年以来,支部教师在教书育人上很给力。
“出彩”的背后,源于机械工学系第一党支部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实施“三倡导三引领”:倡导站稳讲台,引领支部教师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打好人才培养基础环节;倡导知行合一,引领支部教师以专业实践加强教育内涵建设,抓牢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倡导学以致用,引领支部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创新创业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夯实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机械工学系第一党支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将‘三倡导三引领’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把党建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机械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夏绪辉说。
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请这一列最后一名同学作答。”《机械原理》课上的侯宇喜欢照顾后面的学生。“给你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侯宇引导学生,随意不刻意。
一个学生低着头,窝在靠墙的角落,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转。侯宇走过去提醒:“你坐在角落里,看不清黑板吧?坐过来!”没有批评,只有关怀。学生红了脸,抬起了头。
有时候,侯宇会搞“突然袭击”,随机点人到黑板上默写公式。机械类学生刘胜利、王乐就曾“中奖”,9个标准齿轮计算公式,两人都只默对了2个。刘胜利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走下讲台,上课再不敢掉以轻心。
“如何设计一个仿生扑翼机构?”“家用轿车的发动机的转动模式有几种?”侯宇喜欢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穿插“大作业”讲解。
“大作业”是侯宇的课堂专利,被学生自豪地称为“project”(项目)。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队,自主选题,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设计制作任何东西。
毕业的学生袁勇,至今仍对自己当年的“大作业”津津乐道。
“这是我们组设计的是一个跳舞机器人。”袁勇站上讲台,讲解机器人的构造和运动原理。他们制作的视频里,一个机器人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翩翩起舞。
台下,侯宇和学生评委一道,认真“挑刺”,严格打分。最后,几易其稿,袁勇团队的设计才获得“pass”。
三尺讲台上的侯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常有妙手,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支部教师要做到‘德高、学高、艺高’,要常怀一颗丹心,奉献三尺讲台,用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侯宇常挂在嘴边。
在机械工学系第一党支部,重视教学已蔚然成风,“匠心名师”荟萃。国家教学名师孔建益、湖北省首届教学名师廖汉元、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侯宇……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教学成果在课堂中“落地开花”。以机械工学系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原理》课程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奖3项;机械工学系获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支部书记侯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和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
让专业实践动起来
“《新型翻转机设计》成功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机械工程学生孙朝阳兴奋的告诉李贵。
项目源于实际问题,解决方案“搬到”学校。青年教师李贵总是带领学生破解科学问题,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传统的翻转机只能翻转平面规则的物体,而对于异形曲面的变形体等工件难以进行操作。”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过程中,李贵发现了“机会”,“一块大型拼焊钢板的翻转需要2-4个工人师傅才能完成,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危险。”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中,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李贵建起了一支研究新型翻转机的“突击队”。“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
查阅文献、罗列机型,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每人设计一种方案,比比谁的好。”李贵爽快的说,“学生有了干劲儿。”
初步方案确定后,队员们选择机器构件、绘制装配简图,忙个不停。
等待他们的,还有一场头脑风暴。
“我的方案效率最大。”“我的方案可行性强。”队员汇报起自己的作品很得意,个个不甘示弱。
李贵分析每个方案的优缺点,从多个方面综合评定,确定了翻转机的最佳方案。“认识到了我的方案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孙朝阳服气了。
在李贵的指导下,队员们对方案进行虚拟仿真及动力学分析,模拟翻转机构的实际运动情况,在翻转机构虚拟样机运行过程中通过添加干涉因素,验证翻转机各部分是否协调稳定;还要进行有限元分析,检验零部件的刚度和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对方案的“考验”不止这些。设计的翻转机还要适应不同条件,翻转不同的对象。
最终,经过反复修改和优化,设计出的新型翻转机“问世”,可用于机械制造、钢结构生产行业的非规则大型空间几何板状零件的快速高效翻转。
“体会到了科研的艰难性和创新的挑战性,扩宽了知识面,受到了科学思维训练。”回想整个过程,孙朝阳说。目前,团队已申请3项专利,撰写论文2篇。
在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中,机械工学系第一党支部教师言传身教,实践成果显著:与武汉钢铁公司、数码模冲压技术(武汉)有限、武汉长江融达精冲技术有限公司、湖北鄂丰模具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践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报告100余份,并解决了多个企业的生产难题;“启明星”——大学生校外科技辅导员实践入选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湖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让创新创业强起来
“多参与科技创新。”在大二下学期讲授《机械原理》课程时,邹光明爱“鼓动”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比赛能够全流程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制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那时起,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
在邹光明的影响下,机械类学生刘泽晟“跃跃欲试”,“报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省预赛。”并参与了机械自动化学院组织的暑期科技创新夏令营。
翻阅往届比赛文档、录像资料,盛夏7月,邹光明带领刘泽晟和队员开启了“小车”之路,“对于S型小车项目,首先要进行方案设计,它决定了整个产品成本的80%。”
设计目标、系统构成、子系统功能……邹光明讲解了S型小车的设计要求,“给大家三天时间学习和思考,拿出一个初步的机械运动简图。”
三天后,刘泽晟和队员提交了S型小车的机械运动简图,邹光明点评了方案,与队员进行了讨论,“今天不下结论,三天后再议。”
“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方案不下十多种,最后我们确定了机械运动方案。”刘泽晟印象深刻。
尺度综合、数值计算、模拟仿真,队员们根据机械运动方案,计算确定了机构尺寸,完成了基本的方案设计。
“更辛苦的还在后面。”夏令营结束的最后一天,邹光明把大家召集起来,笑着说,“大家一定要坚持,我指导的比赛还没有出现过一个‘逃兵’。”
9月开学后,S型小车继续“向走前”。
大到计算过程,小到图纸的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邹光明严格把关,力求完美。“从设计计算、三维建模、工程图纸制作,都离不开邹老师的悉心指导。”刘泽晟说。
10月,S型小车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进入实物制作阶段。
跑企业成了常态。邹光明联系企业,带学生到企业现场,不断与加工师傅交流沟通。两个月后,所有零件制作完成。
12月,S型小车完成组装调试。
调试仿真程序、修改汇报PPT、设计说明书和工程文本,邹光明作为“领路人”,全程参与指导。“邹老师每天陪着我们调试作品,教我们调整小车的出发角度和标记。”刘泽晟感动地说。
付出终有收获。邹光明指导的项目获得S型小车组第4名,荣获湖北省预赛一等奖。
支部教师的倾心付出让学生创新创业的“成绩单”很亮眼。近三年,支部教师指导学生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省级及以上奖励50余项,申请专利30余项。科技创新活动带动了创业热潮,涌现出一批创业明星。孙伟创办了武汉武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多用途近20台工业机器人;李怡创建了延峰机器人学院,现已正式投入运营,开始面向社会招生,目前已和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公司之一的库卡公司在内的1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