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梦想走出家乡,再把技术带回家乡,创新创业之路有困难也有惊喜和感动。”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工程2020级学生陈敦熙说道。他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发展。作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他共申请专利8件,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项,校级奖项30余项。
将梦想落地成为现实,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大背景下,陈敦熙团队用磷尾矿制备轻质隔热耐高温材料,提出了全固废材料化利用的技术方案,打破技术瓶颈,解决家乡的痛点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
陈敦熙带领团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国赛铜奖,第九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湖北省金奖的佳绩,刷新了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该赛事的最好成绩。
梦想种子 在求学路上发芽
陈敦熙来自贵州省山区,贵州省磷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三。成长的过程中,他在见证家乡磷矿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磷矿企业产生的尾矿等固废堆积给周围村庄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他在幼时曾经历由尾矿大量堆积而导致的泥石流地质灾害。
“小时候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从那时起我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学习来改变我家乡的环境。”陈敦熙谈到自己的创业初心。这份初心也促使他报考了武汉科技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矿业工程专业,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
从零到一 在艰难中摸索前进
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陈敦熙始终保持着初心,一直留意着家乡的环境问题。“现在科技发展迅速,通过网络平台,B站上面的相关课程等各个渠道,也帮助我对磷尾矿的深入了解。”陈敦熙说道。
随着学习的深入,当他了解到耐火材料后,便和该研究方向的学长结合“磷尾矿堆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提出想法—利用磷尾矿制备轻质隔热材料。他确立方向之后,开启了创新创业之路的起点。
陈敦熙将想法与资源工程系胡南燕副教授交流探讨后得到了认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便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了一支以矿业工程专业学生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共同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磷尾矿堆积问题,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
但团队组建后就面临了诸多问题:成员知识面较窄,对耐火材料学、实验仪器、晶相分析等专业知识了解不深。“意识到问题后,我们便白天在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就看着文献学习相关知识,到了很晚才会离开实验楼,努力弥补自己对陌生领域专业知识上的不足。”陈敦熙说道。
在实验进行初期,团队成员还面临着在需要检测多种微观物相,但实验设备紧缺的问题。“把尾矿过筛加工成粒径200目的细粉再压制成形,对产品每天进行微观表针”则成了团队每天任务清单上必做的一项。
在“互联网+”大赛备赛期间,早八晚十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是比赛期间团队成员的生活日常。“做科研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但我也享受做科研带来的惊喜和感动。”
在一次次实验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向前,团队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三大突破,成功解决了重金属离子泄露、尾矿材料化利用物理性能差等问题,同时采用机器算法实现化学组成调研技术,即使使用成分不同的尾矿也可制备相同性能的产品。一路的风雨兼程,一路的跌跌撞撞,创新创业之路崭露头角。
保持初心 创新创业助力家乡发展
“只有实地考察调研,才能真正发现问题。”陈敦熙说道,他和团队多次在暑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工业园对兴发集团等磷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与各个企业交流询问磷尾矿处理目前的方式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专家访谈等方式不断进行调研学习。
突破难关,将构想转化为产品实物,并进行产品落地发展规划创业之路。
目前,他已注册两家公司,其中武汉焕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服务3家企业,营收86万元;在家乡——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他展开了第一次试点活动且取得圆满成功,接着与相关磷矿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已累计处理磷尾矿6000余吨。在“以渣定产”的政策约束下,为企业提升经济总量超过1000万元。
今年8月份成立的贵州省焕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融资6000万元(预计12月份资金到账),入驻地方工业园区。目前已和学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和三方合作协议,未来公司的隔热耐火材料将运用于高温工业,助力降低碳排放,同时解决环境问题与市场需求。技术研究成果成功落地,创新创业之路高歌猛进。
陈敦熙说:“目前公司处于起步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我们还会聚焦社会问题,惠及全国各地更多矿区,为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奉献一份微薄之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