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我” 之责 践“己” 之任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应用写作”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汇报
人文学院第一党支部
王九程 叶蓉 孙博 冯玫
一、 案例综述
本案例基于“应用写作” 课程。 该课程为我校学生公共必修课, 开设于第四学期, 2 学分, 36 课时, 建成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校本教材《应用写作》 获2014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二等奖。 教材与时俱进, 于2019 年年底改版为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本案例为“应用写作” 课程“模块一1 日用文书” 下面“任务二2 演讲稿” 的教学。
激发教师、 学生两主体。 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本次教学设计时, 反复研究课程思政相关文件, 深入钻研教学内容, 思考战“疫” 中的价值引领, 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切入点。 课前, 教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活学生, 让学生在课前学习线上教学资源, 独立完成知识探索, 初步进行知识构建; 安排每位学生创作一篇“守望相助” 主题演讲稿, 使知识习得→知识运用→能力培养拾阶而上, 递进发生。
合纵线上、 线下两时空。 在线教学时, 教师以学生线下创作的演讲稿作为主要教学材料之一, 以“我的视角” 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分析、 评价演讲稿; 在线教学结束后, 实行项目驱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修改演讲稿, 并制作演讲稿视频, 从而实现了线上教师引导学习和线下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有机对接。
融合知识、 能力、 思政三要素。 在教学内容上, 以学生创造的作品为分析对象, 引导学生依次研讨“我的主题” “我的所见” “我的行动” “我的点睛” “我的文采” “我的演绎” , 提升写作素养; 同时, 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 青春担当、立志践行等价值引领渗透到教学内容, 在学生的讨论里, 教师的点评中, 频频亮相, 入脑入心。 课尾, 教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 将旧知与新知的逻辑关系全面呈现, 帮助学生理解、 构建知识点全景图。
贯通“知、 情、 意、 行” 四环节。 本次教学认知对象是演讲稿写作, 教学围绕“知其结构” “知其创作” “知其评价” “知其运用” 展开。 教学所用讨论材料来自学生创作的演讲稿, 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材料时, 有意识地将分布在稿子里“家国情怀” 集中展示, 聚集浓郁, 更大地激发学生心中情感。 教师因势利导,将家国情怀、 个人命运、 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立大志, 做小事, 善始善成。 通过演讲稿视频这个项目驱动, 让学生在课后再次体验“知、 情、 意、 行”四环节, 推动本次学习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二、 案例解析
1.思路与理念
1.1 以“有机融合” 为路径, 让课程思政自然发生
让教育活动和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本学期初, 我校举行“心系家国 青春战疫” 主题六大教育活动, 其中, “守望相助” 主题演讲稿创作大赛3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撰写演讲稿; “武软战疫群英谱” 讲述活动4由武软教师向武软学生讲述武软教工战疫故事。 学生在学习本节(任务二 演讲稿) 之前, 已经向任课教师上交了“守望相助” 主题演讲稿; “武软战疫群英谱” 讲述活动已经进行了两期,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该讲述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及演讲稿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节教学主要材料之一来自学生们撰写的“守望相助” 主题演讲稿。 教学内容组织上, 采用“我” 视角, 引导学生进行同伴评价、 自我评价, 审视自身所见、 所思、所行。 教师同步跟进, 讲授知识点的同时, 传递理性思考、 立志践行等正能量。
让知识构建、 能力培养、 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课前, 让学生先行探索, 上网自行习得部分新知,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守望相助” 主题演讲稿创作大赛, 为学生提供运用新知的实践机会。 课中, 采用研讨方式, 以学生的作品为案例, 层层剖析新知, 促进学生主动完成对新知的理解、 内化。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 教师将疫情期间武软教工、 学子、 全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渗透到新知的讲解中, 静静地传递到学生心里。 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挑选本组最佳演讲稿, 自行修改完善, 并制作成演讲视频。学生再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并于实践中再次蕴酿、 感受家国情怀。
1.2 师生同“屏” 共振, 让课程思政有温度
教学时空由教室转向云端, 师生、 生生隔“屏” 相望, 没有了面对面交流产生的亲切感, 陌生感凸起,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为缩短距离感, 教师寻找“兴奋点” , 在学生能力、 兴趣、 教学目标、 当前教育活动中找到“共同项” ——学生创作的“守望相助” 主题演讲稿, 以“我的视角” 为切入点进入教学内容, 在教学互动中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讲, 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提升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过程中, 使学生愉悦地接纳教师传递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 教师“赋权” 学生, 让他们自行探索为先, 并在他们探索的结果上, 升华内容, 提炼知识点; 教师不以“知识权威” 自居, 在师生课堂对话中, 教师以“先行伙伴” 的身份, 引导学生探索、 构建图式, 并采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与之沟通。 此外, 虽然云端增加了距离, 但云技术提供了交互的新途径, 教师化弊为利, 利用问卷星实时在线收集学生评价, 并实时共享结果; 实时分发学生作品(电子演讲稿) ,鼓励学生在对话框实时分享自己的作品、 观点等。 虽然师生、 生生之间相距百里甚至千里, 但距离感在消融, 亲切感在增加, 尤其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对学生成长所寄与的拳拳关爱之心能被学子们深切感受到。
1.3 以学生成长为导向, 让课程思政有深度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本次教学以思考家国情怀为起点, 以践行家国情怀为落脚点。 线上线下, 课前课后, 家国情怀贯穿“知、 情、 意、 行” 四个环节。 教学基于学生的作品展开, 而学生的作品围绕“家国情怀” 阐述, “家国情怀” 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知识传递、 内化的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家国情怀” 的热烈情感和秉承决心, 在课堂生成、 聚集、 浓郁。 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 教师继而引导学生外化于行, 鼓励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践行家国情怀, 并以小组任务(制作演讲视频) 的方式, 让他们在课外线上, 通过实践的方式再次感受家国情怀。
教学伊始, 教师创新思维, 以“我的视角” 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学末尾, 教师对自创的“我的视角” 评价方式进行了自我批判, 指出其中的不足。 教师以身示范, 将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传导于学生。 课下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演讲视频, 合作学习、 信息素养的培养穿插其间。
2. 设计与实施
2.1 虚拟课堂 先行探索
疫情期间, “应用写作” 课程实行线上线下交替教学, 即第一周实行在线直播教学(2 学时) , 第二周为学生自主在线学习(2 学时) 。 根据课程实施方案,本次“演讲稿” 在线直播教学安排在第 5 周。 在第 3 周教学结束时, 教师通过QQ 群向学生下达了第 4 周的学习任务清单——“一看一练一写” , 即, 浏览“武软 E 学堂” 平台上“应用写作”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下面的“演讲稿” 章节教学视频; 完成该章节的课后练习; 撰写一篇主题为“守望相助” 的演讲稿。
通过“一看” , 学生了解新知(演讲稿写作格式及要求等); 通过“一练” ,学生加强了对新知的记忆、 理解; 通过“一写” , 学生运用新知, 在实践中内化新知, 开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2 生生评价 角色扩展
“演讲稿” 在线直播教学伊始, 教师边在线点名, 边预告: 神秘佳宾即将上台倾情演讲。 他是谁? 他的倾情能换你的倾心吗? 你的心将为谁而倾? 随后, 教师在线播放演讲稿——《用毅力装饰青春》 的音频。 该音频由本班一名学生将自己撰写的“守望相助” 主题演讲稿朗读录制而成。 音频播放后, 教师把问卷地址(来自问卷星平台) 放入对话框, 请学生点击链接填写。 问卷只有三题, 由预告时的三个问题转化而来: 你认为本音频的演讲者是谁? 请给演讲打分(百分制) ?你的评分标准是什么(不超过 20 个字) ? 教师随后进行“屏幕分享” , 直接进入问卷后台, 与学生们一起分享问卷结果。 关于演者是谁, 学生们基本上都猜对了; 演讲的平均得分为 87 分; 关于评分标准, 关键词分别有: 演讲稿的写作水平, 演讲水平, 演讲效果等。 教师依据这些关键词, 对演讲稿的格式、 结构、要求等知识点进行了回顾、 总结。
本环节通过设问, 以引发学生好奇。 学生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 属于生生评价。 学生通过评价, 其角色在课堂发生了一次扩展, 即由学习者转为学习者+评价者。 学生采用的评价标准基本来自课前线上的学习内容, 是对新知的再一次运用。
2.3 角度创新 师生研讨
教师提问: 评价演讲稿, 除了问卷结果呈现的外, 还有其它标准或角度吗?一时无人应答。 教师再次提问, 并呈现一张 PPT。 上面只有一个字——“我” 。在学生困惑不解时, 下张 PPT 接着呈现: 我的主题、 我的所见、 我的行动、 我的点睛、 我的文采、 我的演绎。 教师解释, 今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我”的视角, 来评价和思考演讲稿写作。 此处的“我” 是指演讲稿的作者。
2.3.1 我的主题
教师呈现《用毅力装饰青春》 的文字稿, 提问: “我的主题” 是什么? 一开始, 有的学生在对话框提出, 主题就是“用毅力装饰青春” 。 很快地, 这一观点就被其他同学否定。 通过讨论, 同学们比较认可的主题是“战疫中的青春担当” 。教师顺势引导: 演讲稿应当主题鲜明, 本文的题目改为“战疫中的青春担当” 是否更好? 学生们纷纷回复“OK” 的手势, 表示认同
2.3.2 我的所见
接下来, 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用毅力装饰青春》 演讲稿中的“我的所见” 。学生说: “我” 看到了年青人成为战疫医护人员的主力……教师说: 全文将近900 字, “我看见” 的内容的确不多, 但是, “我的所见” 不仅包含“我的看见”,而且包括“我的见解” , 即, “我见我思” 。 本文的“我见解” 有哪些? 在学生们讨论后, 教师进行总结, 本演讲稿“我的见解” 主要是“两个否定, 四个主张”,即, 否定青年一代是娇生惯养的弄潮儿, 是不会吃苦的一代; 主张青年一代应坚持学习, 加强修养, 树立理想, 勇挑重担。 此时, 教师特意提问: 你认同“我的见解” 吗? 学生们纷纷回复“OK” 或“点赞” 的手势。
教师提问: 在你的演讲稿里“我的看见” 有哪些? 学生在对话框留言: 我通过“新闻联播” 节目, 看到了全国人民驰援湖北、 支持武汉; 我当上了云监工,见证了 10 天、 18 天分别建成火神山医院、 雷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已经听了两期“武软战疫群英谱” 讲述, 看见老师们在疫情期间内的各种奉献和牺牲……教师总结: 大家看到的是“英雄的人民” 和“英雄的城市” 。
教师继续提问: 在你的演讲稿里“我的见解” 有哪些? 对话框一时陷入了安静。 过了一会, 一个学生留言: 我在演讲稿里提出“疫情期间不造谣, 不传谣” ,算不算见解啊? 教师马上回复了一个大大的“赞” , 并说, 见解贵在理性, 不造谣, 不传谣, 值得称赞。 有学生问: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这能算“我的见解” 吗? 教师回复: 这样的见解引自别处, 如能进行思考再加工、 再拓展, 完全可以成为“我的见解” 。 教师举例, 有的同学在演讲稿写道: “疫前, 我从来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大英雄、 救世主, 但疫后, 我相信了。他们是小区站岗的志愿者……” 这样的见解刻有个人思考的痕迹, 而且有一定深度。 教师总结: “我的见解” 贵在理性, 贵在深刻。
2.3.3 我的行动
回到《用毅力装饰青春》 演讲稿, 教师提问, “我的行动” 在哪里? 有学生回答: 不好找啊。 教师说: 本稿基本上没有提及“我的行动” 。 有学生留言: 我的稿子里写到了武软学子们在战疫中的表现, 这算是“我的行动” 吗? 教师回复:当然算, 因为你是武软学子中的一员; 另外, 你若将自己定位为“00 后” 中的一员, “00 后” 的战疫行动也可以被认为是“我的行动” 。 但是, “我的行动”若能具体到“我” 本人, 描写则能更为生动, 感染力则更强。 为此, 教师呈现上本次征文中的另一篇演讲稿—《抗疫九五后 赤诚报国心》 。 阅后, 问学生: 你怎么看文中“我的行动” ? 有学生留言: 读后, 才知当好志愿者, 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倾力而为, 真是不易。 教师回复: 细节之所以生动感人, 是因为“我的行动” “我” 亲历, 言出肺腑, 动心动情。
2.3.4 我的点睛
“点睛” 是指演讲的高潮处。 再次回到《用毅力装饰青春》 演讲稿, 教师提问, “我的点睛” 在哪里? 学生很快地指出, “我” 在倒数第二段讲述心愿和梦想, 令人激动, 这就是“我的点睛” 。 教师回复“点赞” 的表情包, 并提问, “我的点睛” 只能出现在文尾吗? 有学生回复, “我的点睛” 也可以出现在文章前半部。 教师故意问: 你可以举例说明吗? 这位学生在班级 QQ 群上传了她的演讲稿《心系家国 青春战疫》 。 通过讨论, 大家取得共识: 在这篇演讲稿中, “我的点睛” 有二次, 分别在前半部分和结尾处。 教师总结: “我的点睛” 位置不固定,可文前、 文中、 文尾; 应至少出现一次。
2.3.4 我的文采
“我的文采” 文字出现在 PPT 后, 教师直接在对话框留言: 亲们, 快来秀文采、 秀才华啊! 一时间, 对话框里“金句” 汹涌, 如, “面对疫情, 他们选择逆行而上, 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 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去筑起抗疫的防线, 就为保护身后的我们。 ” 又如, “全国上下心连心, 手牵手, 众志成城, 共克时艰, 这不正是中国自古以来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的文化传承与内涵诠释吗? ” ……
教师总结: 文采基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如使用设问、 反问、 设悬念等;比喻、 借代、 夸张、 反语、 双关等修辞。 教师调侃: 我的文采, 我的风采。 评语一出, 对话框一片叫好。
2.3.5 我的演绎
教师设疑: 猜一猜, “我的演绎” 是什么? 有学生回复: 不就是把演讲稿讲出来, 演出来吗? 教师提问: 那如何讲得好, 演得好呢? 在大家经过一番讨论后,教师总结: 演讲稿应“上口入耳” , 演讲时声情并茂, 与听众形成同频共振。
教师继续提问: “我的演绎” 就至此结束了吗? 就在学生回复“是啊” 后,教师道: “还没有喔” 。 教师指出: 诗言志,歌永言。 演讲亦可言志。 演讲稿若言志, 作者则应当以此契机, 努力践行志向。 许多同学在“守望相助” 的演讲稿中提到: 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 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 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回报社会, 回报祖国! 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教师鼓励: 各位同学, 须在今后的日子里将志向“演绎” 成为行动, 脚踏实地, 追逐梦想, 成就未来。 敢立大志, 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 善成小事, 在平凡日子将小事做实, 将实事做好。 这样, 你交上不只是一篇精彩的演讲稿, 还有一份出色的人生答卷。
2.4 批判反思 构建全景
教师问: 以“我” 的视角来评价演讲稿, 大家感觉爽不爽啊? 就在对话框一片点赞声时, 教师接着问: 这样的评价标准适用于所有演讲稿吗? 有学生回复:好象不行。 教师回应: 不适用于所有演讲稿, 比如, 针对人们的思想问题发表的演讲, “我的行动” 不一定是演讲稿的必备元素。 在有的演讲稿中, “我的行动”、“我的所见” 与“我的点睛” 会有重叠, 以至于后者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教师提醒: “我” 的评价视角基于老师本人的写、 评演讲稿的个人经历。 其有效性仍然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也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发展。
教师呈现思维导图。 该图将“我” 的视角评价标准、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基本结构关系清晰地整理出来。 其意义在于, 复习新知, 并将新知(前者) 与旧知( 后两者) 之间的联系构建起来, 从而使学生收获的知识点不再呈散状, 而是关系清晰、 逻辑分明的知识点全景图。 如图 1 所示。
2.5 线上协作 巩固拓展
线上教学结束前, 教师下达任务清单。 第一, 本次在线教学可以在线看回放。本次教学 PPT 稍后上传至群共享。 大家根据所需自取; 第二, 各学习小组自选本组的一篇演讲稿, 根据本次讲课, 进行修改完善, 自行配图配音, 制作成演讲视频, 上交至教师邮箱。 本次任务为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 第三, 浏览“武软 E 学堂” 平台上“应用写作”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下面的“启事” 章节教学视频;完成该章节的课后练习, 为下次在线教学做准备。
3.实效与经验
教学结束后, 教师通过“问卷星” 平台发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80%学生认为本次教学效果“非常好” , 15%学生认为“较好” , 5%学生认为“一般” 。 90%学生认为本次教学与家国情怀、 立志践行“联系紧密” , 其余 10%学生认为“有联系” 。
学生制作的演讲视频经教师播放后, 引发广泛好评。 学校宣传部计划通过官微和校园网站发布部分视频, 推动课程思政产生广泛辐射效应。 学生作品如图 2所示。
经验之一: 课程思政欲做到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教师需立足专业知识教学,向内深挖掘、 向外巧融合。 本次教学, 教师梳理自身多年写、 评演讲稿的经历,经深思熟虑后, 以“‘我’ 的视角” 为教学切入点, 令学生耳目一新, 在第一时间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 教师同时思考了高职生的认知特点, 据此来制订知识点教学、 能力训练的时间轴, 并将思政元素与它们自然地相融, 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经验之二: 有效引导, 让学生成为课程思政的寻道者、 得道者。 通过任务布置, 情感激发, 让学生产生内驱力, 主动学习, 积极建构, 认知、 认同其中的思政元素, 从而成为践行者。
三、 案例反思
1.创新之处
1.1 教学切入点和课程思政着力点同向发力
本次教学是以“‘我’ 的视角” 为切入点来教授如何评价演讲稿, 从我的主题、 我的所见、 我的行动、 我的点睛、 我的文采、 我的演绎等六个方面依次阐述。所评价的演讲稿作品分别是“我” (学生本人) 、 “我” 的同学所创作。 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 更多的是生生互评、 生生自评、 生生反思。 “我” 成为教学的主角。
本次课程思政着力点是围绕“我” 展开。 通过讨论“我的所见” “我的行动”等, 与学生达成共识: “我的所见” 是英雄的人民、 英雄的城市; “我的见解”贵在理性, 贵在深刻; “我的行动” 贵在直接参与, 倾力而为; 那些充满家国情怀的金句正是“我的点睛”“我的文采” 的直接体现; “我的演绎” 不仅在于“演”好今日之稿子, 更在于走好脚下之道路, 与家同呼吸, 与国共命运。
教学切入点和课程思政着力点同向发力, 旨在促进“我” 自我学习, 自我反思, 自我提升, 在实践中体验、 升华家国情怀。
2.下一步改进措施
2.1 更多赋权, 助力学生成长
本次教学赋权学生, 鼓励他们课外独立探索、 自主学习线上资源, 但是在线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里,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引下, 沿着教师设计的路线向前推进。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 更多地向学生赋权, 如, 从学生中选拔助教, 协助教师管理课堂, 收集教学反馈; 学生助教实行轮流制; 安排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研讨中来等等。
2.2 善用技术, 让课堂更加活跃
本次教学, 学生参与互动的形式通过对话框里的文字进行交流, 形式略显单一。 教师计划尝试不同的直播平台和软件, 在技术使用上实施有效组合, 使文字、语音、 影像交互能实时高效进行; 使在线问卷、 在线测验与其他教学步骤有效对接, 让在线教学开展得更为流畅, 让云课堂氛围更活跃。
2.3 群策群力, 让课程思政常新常在
发动教研室老师, 广泛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来, 采取集体研讨、 个体分包的方式, 力争使每次教学都能融入适当的思政元素, 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 保证课程思政的效能与魅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