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帷子
跑帷子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和民初,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中国传统民俗舞蹈,历史悠久,阵势古朴,变化多端,寓意深刻,寓含着"因果报应"理念、和揭示天象、节气变化的特点。在中国民间,跑帷子又称帷子",具有底层、民间、边缘的文化形态,覆盖于豫北、冀南大片地区,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成为豫北一带影响力、渗透力极强的中国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具有典型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特点。
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帷子共有24杆,象征着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根帷头上的十二幅画面,象征着天干地支十二属相;帷头上的144个绣球,象征着宇宙漫天星辰。另有两面分别绣有太极图和日月祥云的彩旗,称为"彩子",象征着天地间阴阳交泰、化生万物的气象。
持彩子的男青年称为"彩头"。此外,还配有十八面威风锣鼓、马号、三眼炮等。表演时,当锣鼓响起,马号吹动,二十四杆彩帷分为两队,在两位彩头的引领下,踏着锣鼓的节奏,相互回环穿行,奔走如飞,远望如万马奔腾,近观似雄兵列阵。每当一场跑完,炮手立刻鸣炮定格。倘若在帷伞内按上灯火,晚上表演也十分引人。身着彩装的小伙子们手执帷杆,虎虎生风,两队帷灯在夜空下穿行,犹如火云变幻,金龙起舞,场面非常壮观。跑帷子,寄托着国泰民安、人间升平的理想和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祈盼。
冀南帷子舞历史悠久,据古《磁州志》载:"帷子舞盛传于冀南,以南大峪村帷子为最。"每年赴州县参加春节花会调演。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南大峪帷子在州府前的一次帷子舞中,所跑出的"天上一品"字形,曾获州官嘉奖。在演出的内容上,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帷子舞以"左右海眼太极图"开始,诸如"一字长河"、"双龙出水"、"小唐王乱点三军"、"四马同堂"、"五魁及第"、"天下太平"等套路,至今仍流传不衰。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独创出"大干四化"、"九州团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等字形,且每年都翻出新的花样,使这一古朴的传统民间花会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不断焕发出新的风采。
汤阴县"跑帷子" 产生于县东15华里的古隆化社,有着生动的历史传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和民初,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广场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阵势古朴,变化多端,寓意深刻,寓含着"因果报应"理念、和揭示天象、节气变化的特点。在民间,"跑帷子"又称"帷子舞",具有底层、民间、边缘的文化形态,覆盖于豫北、冀南大片地区,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成为豫北一带影响力、渗透力极强的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艺术特点。
"跑帷子"有着很深刻的传统文化含义,每队24人为一"蓬"。本指用蓬草编成的门户,在"帷子舞"中则寓含古时军队的基层编制单位。每蓬24,3蓬则72,构成一个"帷子舞"的群体,72同时又与时令相吻合。
1.传承方式仍在沿用传统的口授相传,手把手相传,未能形成书面或更有效的传授教育方式。 2.帷子队的活动经费仍是靠当地村民自发地筹集与捐赠,经费的严重短缺,阻碍了帷子队的正常演练,整体水平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初级阶段。 3.由于跑帷子属于民间活动,没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未能得到相应的积极扶植和支持。 4.帷子队的道具、设备陈旧,参差不一,服装、道具中未严格保持原来特色,无法适应高标准的表演活动。 5.由于口授传承,加上一些老艺人作古,部分传统阵式的图形已模糊不清;道具、服装的特点有部分走样变异,影响跑帷子的艺术质量和声誉。 6.缺少演练场地,跑帷子舞蹈展开表演需5000余平方米的场地,于今,汤阴帷子舞队所在村庄附近耕种密集,合适场地难寻,无法正常演练,使整体演出水平有所下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