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人文学院开展“周文化与儒家思想”主题研学活动
周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肇基所在。儒家思想在接续三代文化的传统中形成,特别是西周时代,表现出成为整个文化规范意义的趋向。
为充分理解儒家思想的文化根源、赓续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西电人文学院哲学系开展“周文化与儒家思想”主题研学。6月9日由哲学系教师孙德仁组织,带领18名学生共赴周文化发源地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进行研学,哲学系张蓬老师与王世巍老师一同参与并指导相关活动。
观物:兴正礼乐,宅兹中国
研学第一站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它是全国唯一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宝鸡作为西周京畿重地,也是虢、散、夨等西周诸侯国的封地,西周王朝早期的宗庙一直在此,大多重要的祭祀、册命仪式等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这里的青铜器记录着周王朝的文化生活、宗庙祭祀、政治制度,而且宗庙重器多、礼器多。作为周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们展示了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等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馆藏有何尊、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馎、卫鼎等一千多件青铜器。老师和同学们驻足观赏,交流所见所思,从中窥得周人的生活世界与精神秩序。参观之余,张蓬老师为大家梳理中华文明的渊源和支脉,定位周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嘱咐大家不忘朔本追源,以接力赓续我神州的文化“火种”。
体悟: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第二站来到岐山县的周公庙。周公庙位于凤凰山南麓,这里是周公家族彩邑之地,也是宗庙所在。周公庙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文化底蕴深厚。老师和同学们身临其境,不仅对周文化形成的宗亲谱系有系统了解,还感受到礼乐与宗族制度中的文化意蕴。老师和同学们一路同行,分享历史典故,交流所思所感。
返源: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最后一站来到扶风县的宝鸡周原博物院,该馆是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遂率领族人离开豳,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来到岐山之下的周原,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周原遗址包括以农立国、西周都邑、手工业集聚地和建筑艺术等,彰显着周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馆藏有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三千年以前周人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政治、经济状况。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了厚重且意义深远周文化。
同学们在本次研学中收获颇丰,张泰瑞同学说:“此次能在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如愿见到“何尊”,弥补了曾只在书本上见到“何以为尊,宅兹中国”的遗憾。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周公庙的殿宇布局,穿越其间,整个屋子仿佛弥漫在浓浓的庄严与肃穆中,耳畔回响起编钟的清越悠扬,心脉中似也有礼乐之声与之回应。”王依桐同学说:“在这次周文化研学活动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青铜器博物馆中的寓意“龙腾虎跃凤翔”的青铜器——逨盉,它将天上飞的凤鸟、地上跑的猛虎、水里游的蛟龙和谐统一于一件青铜器,不仅展现了周朝青铜器制作水平之高超,还反映出周人将自然秩序与道德秩序融为一体的审美旨趣。”
为期一天的研学活动,从观物、体悟到返源对宝鸡境内代表周文化的器物、宗庙、遗址进行专题性的集中考察。走进周原,对周人的迁徙和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认知;走进周原,对周人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有直观的把握;走进周原,对周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态的塑造价值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哲学系师生们在历史中寻求文明的开端,在转化与发展中探求未来的方向,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据悉,人文学院将持续推进做好各专业实践研学活动,着力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