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建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助力学科发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师党支部工作经验

2024-05-24 07:36:23 薛程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师党支部(以下简称“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6名,占考古学系教师总数的58%,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在西北大学党委和文化遗产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培养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优秀考古人才为目标,立足考古学专业实际,构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协同推进的考古育人模式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支部党建工作模式,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引领型、文化型先进基层党支部,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工作经验。

一、从象牙塔”到“发掘区”,创新支部建设模式,彰显组织育人功能

创新组织模式,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师生们每年都会前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开展四个月以上的田野考古发掘。考虑到其中有较多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支部结合工作实际,依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规定,参与制定了《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工地临时党支部工作条例》《文化遗产学院国(境)外临时党支部工作条例》等管理制度,把党支部建在考古发掘现场,把党的引领作用发挥到文明探源的最前线。每年考古队伍出发前,支部都会结合参加工作的教师、学生人员构成,以及考古工地的具体情况,要求考古队中教师、学生正式党员达到3人及以上者组建临时党支部。近年来,先后建立了陕西旬邑古豳地考古队、西安长安区进步考古队、河南洛阳苏羊考古队、新疆巴里坤东天山考古队等多个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均由考古工地师生担任,并配套建设了专门的党员活动室。各临时党支部除严格按期开展组织生活外,还开展了工地现场升国旗、重温入党誓词、与当地老党员互动等一系列生动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党员教育闭环,实现“离校不停学”,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1.jpg

古豳地考古队临时党支部举行重温入党誓词仪式

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协同机制。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欧亚大陆农牧互动与文明演进”等学术团队中设立党小组,由团队负责人担任党小组组长,实现“党建+科研”双导师制,将组织生活开展在科研项目工作室。通过这些举措,使党建工作贯通课堂教学、考古实习、科学研究全过程,交叉形成“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党小组”的党员全方位管理模式,切实做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形成了上下联动、横向交流、扎根基层、优势互补的管理体系,使师生党员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能够勇于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积极示范引领,团结带动广大师生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jpg

东天山考古队临时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二、从坐而论道”到“知行合一”,深耕中华文化沃土,彰显实践育人功能

加强思政引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支部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与教师发展相结合,以点带面,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生活中。支部号召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三全育人”,明确“办什么样的考古学专业、怎么办考古学专业、为谁办考古学专业”,引导党员和全体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支部主动引导教师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承载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志存高远、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执着奉献”的西大考古精神融入教材编写、实践教学、讲座报告之中,让学科承载思政、思政融于学科,制定具有西大考古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鼓励任课教师挑起“思政担”,在挖掘文化遗产价值中讲好“中国故事”“考古故事”“西大故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成功将“四个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年学子的心灵。

3.jpg

师德宣誓活动

加强党建育人,发挥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支部注重党建引领育人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党建育人成效高质量转化。近年来,各考古实习基地多次邀请西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全国思政教学名师、文化遗产学院党政干部到考古现场讲授党课,开展主题党日教育,将思政课讲到田野发掘中、讲到考古探方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面贯穿师生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过程,有力促进了党建育人工作“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支部积极引导教师面对党的教育事业有使命感,面对教师职业有荣誉感,面对考古学科有责任感,形成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鼓励教师党员先行先做,凝练出了《“汉字”中国》课程等一批优秀成果,党组织示范引领的带动作用和影响既有效又有力。

4.jpg

校长到考古工地讲党课

三、从大先生”到“新青年”,坚守传承考古精神,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耳濡目染”,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支部重视发现、宣传师生身边的先进事迹,深入提炼树立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代表性、可学习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在教师中树立先进,以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支部利用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等一系列宣传平台,牵头组织并推出“党员为你做点事”“党员为你讲历程”等系列栏目,选树投身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二十余年、被誉为“当代张骞”的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赵丛苍教授、陈洪海教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钱耀鹏教授等为师德典型,弘扬优秀教师科学报国、恪守师魂精神,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员就是一个标杆”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刻凝练中亚考古队精神内涵,将深入开展向中亚考古队学习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紧密结合,通过组织报告、座谈交流、事迹推送等形式,打造“请身边人讲,向身边人学”的典型模范引领机制,以此营造广大师生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5.jpg

赵丛苍教授学习交流座谈会

“追赶超越”,推动党员共同进步。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支部党员自觉向先进看齐,在各项工作中踊跃发挥作用。支部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并顺利通过评估验收。中亚考古队先后三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接见与问候,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以及陕西省重大先进典型最高荣誉“三秦楷模”、“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考古学教师团队获评“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王建新教授入选新中国成立70年“最美奋斗者”候选人,并荣获“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陕西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陕西省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年度人物、“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马健教授荣获“陕西好青年”称号;豆海锋教授荣获陕西省“同心·追赶超越  助力扶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于春教授主持的《青藏高原考古》获评陕西省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众多优秀党员坚持不懈、执着奉献的动人事迹,对考古学系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6.jpg

中亚考古队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支部以高标准党性要求引领教学科研工作,助力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支部教师党员在顶级和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7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1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19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陕西省“高校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金爵奖”等荣誉。2022年,考古学顺利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是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新增学科。在此基础上,支部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接再厉,继续完善和推进富有考古学科特色的党建工作,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

7.jpg

西北大学考古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责任编辑:李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教师党支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将党建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有力地促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