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飞遍中国靶场屡战屡捷的团队,这是一支填补国内空白的团队,这是一支深具家国情怀的团队,这是一支带有西工大鲜明特色的团队。
这支团队研制的“云雀”,两次翱翔蓝天,惊艳珠海航展(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这支团队承担了我国某重点型号的飞控系统研制,并圆满完成该系列型号的飞行试验,使我国在该领域与世界强国的比拼中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这支团队中青年教师,个个年富力强、工程经验丰富,可谓“实战铸精英,担纲挑大梁”;这支团队培养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个个“能征善战”,“巾帼不让须眉”,成为中国航空航天研究院所争抢的“香饽饽”……
这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研团队,就是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控制所飞控团队。
把西工大的红旗插到祖国靶场上
从“国家某演示验证项目”到“大机动靶标”,飞控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制任务。2018年,该团队从阿拉善一直打到葫芦岛,几乎飞遍了中国陆海空靶场,六战六捷,在历史上这样的纪录是空前的。“西工大的这支团队真‘牛’!”面对该团队,试验基地领导和业内同行无不竖起大拇指。
飞控团队为啥这么“牛”?
国防军工特色是西工大的文化底色,也为该团队打上了深深的精神烙印。在研究所成立之初,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闫杰教授就为该团队奠定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为国家做事的科研价值引领。从青年教师入所第一天起,就要求年轻人要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防建设急需,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事,不求名、不逐利,坚持科研定力。“不做浮萍做栋梁!浮萍虽然看起来永远在浪尖上,但脚下无根;只有扎根在航空航天的沃土里,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在长期的科研攻关实践中,该团队一直坚持把为国争光、自主创新作为团队的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一直坚持把国家的需要作为科研的方向,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勇挑重担、争当先锋;一直坚持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该团队以其关键时刻的人生选择告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忠诚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担当;该团队以其一次次追求卓越的经历告示:只有勇攀高峰、敢于超越,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竞赛场上的领跑者;该团队以其辉煌的战绩昭示:只有把祖国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国家的强盛作为自己的使命,自主创新才有不竭的动力。
提起云雀一号大机动靶标的研制过程,云雀总设计师于云峰教授不禁感慨万千。
该项目是部队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关于实战化训练的要求而立项的招标项目。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国内老牌军工院校,在国家和部队建设需要时,当仁不让,冲锋在前。
云雀一号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亲自担任项目总指挥,成立了以西北工业大学为总师单位,成员包括航天科技六院11所、中航工业618所、航天四院41所、航天九院771所及289厂等5家航空、航天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制团队,成功地打造了校企携手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合作的科研模式。
“云雀一号当初没有钱,完全是自筹经费开展研究,不仅需要付出智慧和汗水,还需要经得起得与失、苦与乐的考验,更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于云峰总师深沉地说,“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要是没有担当的情怀是无法承受这一切的。”
“大学都有这种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作为航空航天科研院所有什么理由退却呢?”当年航天科技六院11所所长李斌(现为航天科技六院副院长)说。西工大人的报国情怀深深地感动了科研院所,当初的携手倡议得到热烈的响应。很快,六家上百名科研人员为了云雀的研制走到了一起。
走进飞控团队,与他们的交流中,让记者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你们的团队就这么几位老师,不但承担了这么多大型任务,而且还能一次成功,是如何做到的?”
针对这个问题,云雀副总设计师凡永华教授给出了答案,“在大学里组织大型科研,尤其是飞行试验任务,压力非常大,与研究所不同,研究所是国家队,出现问题可以归零,重新再来。而学校只能一次成功,如果出现问题则会动摇决策者和合作者的信心,一旦失败基本上没有重来的机会。因此,团队所有成员都必须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每次任务不但要对自己负责,对团队负责,更是对国家负责;同时在靶场上合作单位众多,成败的展示度很高、影响很大,一旦失败,不仅对自己是一个重大损失,更会对学校的荣誉造成很大的影响。正是有这样的意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每天都会被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荣誉感所激励,保证了每次任务的圆满成功。”
飞控团队常常在靶场一待就是20至50多天,多次从一个靶场转战到另一个靶场,即便在西安转机,也路过家门而不入。
云雀一号2014年立项,2016年完成竞标飞行试验,2017年完成靶场性能飞行试验,2018年承担了鉴定飞行试验的任务。短短四年时间,就完成一个重大型号的研制,被业内同行称为“难以想象的奇迹”。
事实上,这样的“奇迹”是诞生在无数个披星戴月的加班里,无数次地面仿真的鏖战中,无数次分析问题查找原因里……牺牲了多少假日的休闲?舍弃了多少家庭的陪伴?承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煎熬?四年的顽强拼搏,四年的日夜奋战,于云峰和他的团队艰难跋涉,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
2016年12月21日,云雀在我国西北某靶场圆满完成竞标首飞试验任务。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参与竞标单位中唯一一个按时应标飞行的单位,首飞就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为此,基地试验保障人员称赞“西北工业大学是最靠谱的团队”。面对溢美之词,总师于云峰百感交集,与每个试验人员热情拥抱……
2017年11月9日,云雀再飞成功,激动之余,凡永华填词一首(《满江红·贺云雀》),歌以咏志——
大漠苍穹,云如雪,朔风劲烈。星光冷,晓月寒,弯弓已满。四载拼搏苦亦乐,两朝成功泪亦甜。看云雀,甘陪战鹰舞,为实战。组团队,联合建,筹资金,克难关,云雀留倩影,捷报再传。校企携手肩并肩,合作共赢谱新篇。盼云雀,助推强军梦,磨利剑。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勇于担当敢为人先
云雀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西北工业大学在大机动靶标领域已占据领先地位,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云雀是国内第一款能够模拟具有大机动能力的空中目标,可用于我国新型制导武器的性能鉴定和部队实战化训练,解决了长期制约武器鉴定试验和部队实战化训练的空中高性能目标模拟的短板问题。
“云雀联合研制团队,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军民深度融合的新路子,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的科研新模式,为新形势下学校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借鉴。”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炳和说。
“荣誉是集体的,任何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学科的融合和团队的协作。”于云峰说,“云雀还为国家组建了一个很好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团队,锻造了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飞行任务的过硬队伍,这是我最欣慰的。”
在国家某重点型号的研制中,飞控团队承担了飞行器制导控制系统研制及飞行控制律设计工作。该领域已经成为世界各强国争夺的制高点,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愈是高端的技术其挑战越大,风险也越大,国内各相关研究所还未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国外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飞控团队在于云峰教授的带领下横下一条心,顶着压力潜心攻关,先后攻克了一系列难题,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西北工业大学在该领域的控制技术水平受到了国内研究院所的充分肯定。
自主创新是一项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注定要比常人付出的更多。“团队的年轻人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却能做到不计名利、默默奉献,一心扑在国防科研上,总是把团队的利益放在首位,为自己考虑得很少,这令我十分感动。”于云峰说,尤其是团队骨干都是中坚力量,但是压力困难都很大,在学校不但要保证科研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且在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
云雀副总设计师、电气系统和仿真系统负责人董敏周,在云雀攻关的重要时期小孩还不到1岁,经常带领学生仿真到深夜,进场飞行试验30多天后,孩子已把他当成了陌生人。但是飞控团队没有一个人因个人利益而放弃团队,或因个人困难影响科研进度。
“作为航天人,为国家做贡献是团队的宗旨;团队荣誉胜过个人得失,宁可不得‘帽子’,也不能丢了‘初心’。”凡永华说,“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是团队精神文化的精髓,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
在大学带团队很不容易,如何保持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对团队领导人的考验。“于老师深具人格魅力,又总是积极为年轻人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能够在他的带领下参加国家重大型号的研制,感到很幸运、很知足。”云雀惯导系统负责人陈凯、软件系统负责人闫斌斌、舵系统研制负责人杨尧、项目主管张明环等,面对记者如是说。
2016年和2018年,云雀两次惊艳亮相珠海航展(世界五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航展之一),引起国际广泛关注,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纷纷前来洽谈订购意向。
2018年8月3日,我国星空-2号飞行器在西北某靶场试射圆满成功,实现了“国内第一乘波体”的飞行壮举。其中,飞控团队承担了弹上制导控制律设计工作。专家表示,这次成功的飞行试验表明,中国某飞行器的研究,已经赶超俄罗斯,具备了和美国同领域竞争的实力。——央视曝光这一重磅消息后,令全球华人振奋不已,身在试验现场的飞控团队成员更是激动而自豪。
2018年11月18日,某靶标进驻试验基地开展鉴定试验,该团队承担了制导控制系统软硬件研制及控制律设计。随着指挥员“点火”口令的下达,靶标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按照预定的弹道完成了一系列的测试动作。经过指挥员对结果的现场快速判读,靶标圆满完成第一发考核任务,直接进入第二发考核,再次取得圆满成功。
在测控大厅,试验基地领导纷纷上前同于云峰教授握手祝贺时,他数度热泪盈眶、泪洒靶场……
“牛”团队培养出大批“牛”学生
飞控团队始终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从研究生入学复试、课程培养、论文开题、论文写作、预答辩,一直到最后的毕业答辩,研究生所有的重要环节一个都不缺失,而且把每个环节作为研究生成长锻炼的机会从严要求,认真组织。
在研究生培养上该团队坚持“计算机设计—地面半实物仿真—靶场飞行试验”全员额参与、全过程培养,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每人至少到过一个靶场、参与一次飞行试验,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和科研能力。
“良好的文化、相同的理念、共同的追求、民主的氛围”将团队成员紧紧地维系在一起,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平台和最好的机会。
“到我这儿读研究生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能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又能直接在工程项目中挑大梁。”于云峰笑言,“有时出差,有我们老师去就够了,为啥还要带上学生一起去呢?就是想让学生开阔眼界,要给学生创造机会。为节省时间,我们常常带着学生一起坐飞机,很多学生都坐成金卡银卡了。”
“上大会作报告、与总师一起讨论问题、与将军院士一起交流技术”,是该团队学生常有的机遇。学生正是在这样大的平台上不断成长提升,逐步得到研究院所的认可。
“2017年在一次全国性高超声速技术研讨会上,本来是邀请我作大会报告的,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我让博士生王凡上台去讲,当时台下坐着的大牛们对我还有意见,我说听完了你再说,结果反响特别好。报告结束后,他们伸出大拇指对我说,你的学生太厉害了!”提及此事,于云峰开怀地笑了起来。
谈起团队的“牛”学生,于云峰如数家珍——
郭晓雯,女,2012级硕士。读硕期间全程参与了大机动靶标研制及飞行试验。毕业后被航天六院11所破格录取,现为六院11所靶标事业部控制系统骨干。
许红羊,女,2013级硕士。读研期间全程参与某中高空超音速靶标研制及飞行试验,共参与完成五发飞行试验任务。毕业后在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王凡,女,2014级硕士。硕士期间全程参与某型号飞行试验任务,控制系统指标超过同期NASA同类飞行器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毕业后在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闫朋朋,男,2014级硕士。研一承担总装某基地某飞行试验任务;研二承担“星空-2”高超声速飞行试验任务。毕业后在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潘瑞,男,2015级硕士。参与某重大演示验证项目研制及飞行试验。毕业后被西安203所作为急需人才招聘入所,已成为该所科研骨干。
张添文,男,2016级硕士。全程参与某重大演示验证项目研制及飞行试验。研究生期间三进基地执行三个型号的飞行任务。毕业后在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张进,女,2016级硕士。全程参与某重大演示验证项目研制及飞行试验。作为明年毕业的学生,现已被航天八院作为急需人才以直通车的形式招聘入所。该院人事部门领导向张进承诺:“不但你可以来,还可以带着你的男朋友一起来。”
这样的“牛”学生,不胜枚举。
“身在这个团队,荣誉感与责任感及使命感是同在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自我要求都特别严。”凡永华说,每次上靶场前,都组织大家到航天基地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聂荣臻元帅纪念碑前,对着鲜红的党旗宣誓,以此激发全体参试人员的工作热情。
飞控团队所在的飞行控制研究所党支部被陕西省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年被西北工业大学评为“两学一做标杆党支部”、连续三年被航天学院评为优秀党支部。于云峰本人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于云峰所带领的飞控团队在科研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爱国奋斗的旗帜在西北工业大学高高飘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