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一曲曲红色歌曲犹如一段段历史,不仅能享受音乐美感、怀旧追忆,更能感受激情、汲取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党支部策划的“一支部一品牌”之“歌唱中国共产党,颂扬美好新时代”系列微党课活动的第十二讲,由支部成员周伟分享歌曲《映山红》,借红歌之名,颂红色经典,再现峥嵘岁月,感悟红色精神。
一、红歌的意义
红歌是赞扬和歌颂革命和祖国的歌曲,它们普遍具有浓韵的感情基调,有较强的节奏感。红歌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它产生于我国近现代革命过程中,艺术地反映了革命先烈和广大劳动民众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因其在内容上反映了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形式上富有音乐愉情悦性的艺术魅力,故而深受人们喜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德,也滋养了历代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1]。
二、《映山红》的诞生
《映山红》由陆柱国作词,傅庚辰作曲,邓玉华演唱,歌曲发行于1974年10月1日。
1.歌词创作过程
词作家:陆柱国
《映山红》词作者,是我国著名编剧、作家陆柱国先生。他1928年10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宜阳县城关镇,主要作品有《决斗》《上甘岭》《最后一个冬天》《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闪闪的红星》《西南凯歌》《道是无情胜有情》《通天塔》《大进军:席卷大西南》《太行山上》。
2.曲的创作过程
曲作家:傅庚辰
《映山红》的曲作者傅庚辰先生,满族,1935年11月生,黑龙江双城人(哈尔滨双城区)。1948年入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沈阳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毕业。文职二级,专业技术二级,正军级少将。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2015年11月25日,获得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2019年6月,《红星照我去战斗》(邬大为、魏宝贵词,傅庚辰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当时傅庚辰在回北京录制的过程中,傅庚辰偶然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另一稿,其中有这样一段歌词让他爱不释手:“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这样的歌词让他怦然心动,大家都鼓励他换歌。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深入的分析以后,傅庚辰最终决定放弃即将录制的《手捧红星盼红军》等歌曲,改写这首《映山红》,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1]。之所以作这种处理,傅庚辰认为冬子妈唱歌的时候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不知道,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而且,在白色恐怖氛围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2]。
3.演唱过程
演唱:邓玉华
《映山红》的演唱家邓玉成,满族,1942年11月6日出生,国家一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1959年加入中国煤矿文工团任独唱演员,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被评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1980年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后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团长。曾随东方歌舞团赴欧、非和东南亚各国访问演出。曾为《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电影配唱插曲。
歌曲《映山红》创作完以后,交由当时著名的女歌唱家邓玉华来演唱,在其深情、完美的演绎下,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和听众,一时间好评如潮。那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随着电影的播放,迅速传遍全国的东南西北、大街小巷,并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采访邓玉华时,主持人朱军问邓玉华“在所有原唱歌曲中,被翻唱最多的是哪一首?”邓玉华毫不犹豫地说“是《映山红》”。“从1974年第一次唱算起,到现在有31年了,唱过几千遍了。但是每次唱,还是非常感动”[3]。
4.《闪亮的星星》:插曲成就经典
《映山红》是电影《闪亮的星星》的插曲,影片公映于1974年10月1日,内容改编自李心田的同名小说,导演是李昂和李俊。电影讲述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江西的某一个小山村里(小说最初的原型故事发生在鄂豫皖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麻城一带),在一个白色恐怖和大土豪胡汉三残酷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的故事,突出了8岁的主人公潘冬子在面对地主、还乡团的残害,勇敢抗争,最后在党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长的过程[1]。
三、《映山红》精神内涵
歌曲的开头用“夜半三更”和“寒冬腊月”来隐喻在地主阶级和反动派残酷的压迫下,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境况;但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是压不倒、摧不垮的,人们依然心存希望,盼望着“天明”和“春风”,因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4],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为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5],而这所有的希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歌词里所说的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1]。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6]。“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6]红色经典歌曲《映山红》正体现了这一精神。它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歌词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柔美细腻、悦耳动听的旋律向人们诠释了对红军英雄的无限热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四、《映山红》的传承
经典歌曲《映山红》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映山红》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印记,广受世人喜爱,已经成为了红色符号深深地印在了广大人民的心底,它的传承就是红色文化和爱国精神的传承。
《映山红》传承方式包括在大量翻唱中、在不同器乐改编中、在同名影视作品或舞台艺术改编中、在各种赛事、民俗节庆日中、在文化教育中传承[1]。红歌一直影响着我们,它会一直陪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一直鼓舞着我们,一直不会消失,它会一直传承下去。
五、心得体会与交流
今天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红歌的含义及意义。红歌是革命先辈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记载与传承。成功的革命道路不仅有鲜血的壮烈,还有歌声的记载与传唱。《映山红》这首歌中“若要盼到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英雄的热爱。红歌是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它的意义与内涵。
——刘欣
今天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红歌的含义及意义。红歌是革命先辈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记载与传承。成功的革命道路不仅有鲜血的壮烈,还有歌声的记载与传唱。《映山红》这首歌中“若要盼到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英雄的热爱。红歌是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它的意义与内涵。
——刘欣
夜半三更,寒冬腊月,在最寒冷最黑暗的时节,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日子里,老百姓们苦苦期盼黎明和春天的到来。为有牺牲多壮志,我以我血荐轩辕。多少人与妻儿分别走上战场马革裹尸还,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中国。只有红军来了,满山开遍了映山红,才会迎来革命的胜利和新时代好日子的来临。歌曲每一句都有一个“盼”字,那种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革命的胜利是千千万万个先辈用生命、用鲜血、用泪水和汗水换来的,唱起《映山红》,唱起红歌,我们才能一睹那时的艰辛与不易,革命的精神才能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
——霍雨佳
参考文献:
[1]王颖峰,李红梅.论红色歌曲《映山红》及其传承[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32-37.
[2]高峰.为时代谱出呼声——听“革命诗篇·傅庚辰作品音乐会”[N].中国艺术报,2007-8-2.
[3]2005年12月5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走进邓玉华”采访录,主持人朱军。
[4]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格局和中国的战局时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5]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针对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时的回信,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在信中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