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颂 |《咱们工人有力量》—— 一首激发力量的歌

2020-06-10 15:57:45

写在前面

一首首红色歌曲犹如一段段历史,不仅能享受音乐美感、怀旧追忆,更能感受激情、汲取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党支部策划的“一支部一品牌”之“歌唱中国共产党,颂扬美好新时代”系列微党课活动的第十六讲,由支部成员董咪咪分享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借红歌之声,颂红色经典,再现峥嵘岁月,感悟红色精神。


一、歌曲赏析

1.歌词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嘿!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响,

举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

造成了枪炮送前方!

哎嘿哎嘿 嘿呀!

咱们的脸上发红光,咱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哎!嘿!哎!嘿!

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2.赏析

歌曲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表现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歌曲采用二部性的结构,前一个段落以坚定有力的切分节奏、一唱众和的豪迈音调和连续上行模进的乐句,刻画工人阶级沉着坚毅的性格,表现他们改造世界的雄传气魄;后一个段落节奏紧凑,出现了欢快的劳动呼号,并以反复多次的短小乐汇,把歌曲推向最高潮,形象地描绘了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热烈场面。

二、作者简介







编曲、填词作者:马可(1918-1976)

著名音乐家马可出生于江苏徐州。1935年,17岁的马可在他家乡的一所中学读书。当时的徐州,许多青年面对前途与光明彷徨着,马可也一样想着毕业后的去向问题。此时,一个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激荡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像火一样的战歌从亿万人民的心中爆发出来。在这强烈的歌声里,马可全身热血沸腾,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马可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 秧歌剧《夫妻识字》, 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都广为流传。

三、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1946年初,中共中央东北局贯彻党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决定将从延安转移来东北的一批文化和教育机构集中于佳木斯,开辟工作,宣传新文化。一时间,延水河畔的歌声、延安窑洞的集合声,在黑土地上传播开来,铸就佳木斯史上辉煌一页。

始建于1938年7月的佳木斯发电所,在日本侵略者经营的5年时间里,面对凶残的法西斯式管制,发电所的工人毫不屈服,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人展开斗争。日本侵略者在溃逃之际,采取砸、烧等破坏性拆除手段,破坏部分主设备,使3台发电机组均失去发电能力。为了阻止设备被进一步破坏,工人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护厂行动,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极端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修复设备,使发电所在短时间内恢复供电。

2.创作故事

一天,马可同几位文工团员一起来到刚解放的佳木斯一座大工厂参加工人假日义务劳动。休息的时候,在女团员为工人演唱《翻身五更》以后,老工人问:“你们有没有工人翻身的歌?给咱们唱一个。”“这个……我们还没有编出来呢!”马可面露窘色地回答。这时,一位老师傅唱起了自己编的《工人四季歌》,老师傅唱歌的声音很朴实,嗓子还有点沙哑,可是他的歌声却很有吸引力,马可听了非常感动,他决心要为工人编一首战歌。经过冥思苦想和广泛征求意见,一首富有时代强音的工人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诞生了。《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具有代表性的工人歌曲,像长了翅膀一样,翻山越川,从关外唱到关内,唱遍了全中国,从1947年一直唱到今天。

四、历史意义

“东北的延安”佳木斯,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摇篮。《咱们工人有力量》在此应运而生并广为传唱,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历史意义。简洁的填词、铿锵的曲调无不浸润着浓厚的黑土文化,表现了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这首耳熟能详、催人奋进、赞美工人的歌曲诞生后,没有即刻发表,而是于1948年才在《辽宁日报》的前身《东北日报》上发表,这之后,这首歌曲从东北后方飞到南方,再飞到解放区,直到全国各地都在传唱。70多年过去了,这首记录了革命历史、饱含了革命理想、体现了革命信念、抒发了革命豪情的歌曲久唱不衰,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一种心灵感动的磁场,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咱们工人有力量》是一首激发力量的歌曲,展现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