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大面积晚播给小麦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春季科学精准管理,夺丰收争高产,自农业农村部启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陕西省人民政府开展“千名干部包镇进村促春管”活动和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小麦抗灾强管包抓指导”行动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党支部张保军教授和王东教授带领团队年轻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奔赴多地开展小麦苗情和土壤墒情调查,针对不同地块实际苗情、墒情提出精准的春季管理建议,指导农户抗灾精管夺丰收。
张保军教授(右三)和王东教授(左二)与临潼区农业农村局领导和技术人员现场研究田间管理技术方案
在临潼区油槐街道办南杨的一块麦田前,张保军教授细心地为当地农户讲解:“虽然小麦播得晚,但今年冬季气温较高、土壤墒情好,只要春季管理跟得上,苗情转化升级有把握。对于冬前土里捂和一根针的麦田,春季管理尤其要加强。这类小麦当前苗很小、根系非常少,春季生长既需要火又需要水,最怕干旱,所以返青期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时,应及时灌溉,但灌水量不能太多,否则会抑制地温回升,影响促弱转壮的效果。”
在另一块长势较弱的麦田里,王东教授用铁锹铲起耕层的土壤仔细查看墒情,并对围在身边的技术人员和农户说:“这个地块苗小、土壤墒情目前还可以,当务之急就是追肥促壮,肥料应划沟深埋。为了防止后期少雨干旱影响幼苗生长,最好采用微喷带或常用的输水软带进行小水灌溉,这样水肥利用效率高,促弱转壮的效果更好。”
王东教授(左一)与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户一起查看苗情和土壤墒情
在田间,研究生同学们忙碌于调查小麦群体和个体发育情况,并采集2米土体的土壤样品,准备带回学校测定土壤含水量,以便为当地小麦春季管理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研究生同学在田间调查小麦长势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墒情
在乾县城关街道巨州村一块长势较好的麦田里,硕士研究生尚丽正在向老师报告刚刚调查过的数据:当前群体每亩89万单茎。王东教授从地里拔起一棵幼苗,仔细查看后又展示给大家,并分析说,虽然这个地块现在群体较高,但从个体发育看,大约有一半的分蘖是冬季和返青后发生的。由于这部分分蘖出生晚,质量不高难以成穗,所以这个麦田还达不到壮苗的标准,但是当前土壤墒情还可以,目前主要是做好镇压保墒工作,并及时查看和防治病虫草害,到起身期的时候应及时追肥浇水,以确保大蘖成穗、增加穗粒数,只要后期管理得当晚播仍能获得高产。
连日来,团队成员林祥副教授和王威雁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先后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旱作农业试验站、合阳县黑池镇太定村、合阳县王村镇柳池洼村进行小麦苗情调查和土壤墒情检测,针对旱地晚播麦田苗小根稀抗旱能力差的问题,提出返青期及时镇压提墒、趁雨追肥促苗快长的技术建议。在灌区则手把手指导农户使用微喷带,及时浇灌墒情较差的三类弱苗麦田。
王威雁副教授(右一)与研究生同学一同查看田间苗情
专家团队所到之处,各地技术部门与团队师生进行详细交流。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静说,有了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我们就有了抗灾夺丰收的底气和信心。田间指导期间,农户纷纷向专家咨询,并在结束时,主动要求添加微信,希望在线上得到专家团队的指导。
研究生同学通过跟随老师参与实地调查和现场指导,了解了很多的生产实践情况,学会了很多书本上和实验室里见不到的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推广的理论和技巧。“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老师真伟大,作为一个农学人,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一方面要努力创新栽培理论和技术,一方面又要亲手把这些技术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让这些创新变成粮食和农民的收入,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业呀,我也要做老师这样的人!”硕士研究生李箴言动情的说。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家团队仍在生产一线忙碌,扎身人民群众之中,切实服务农户,因地因苗因时制宜,给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力求把团队的科研技术成果送到群众的手里,促进弱苗转壮、助力小麦丰产丰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