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故事 | 吕同瑞:脚下有牛粪,心中有责任

2025-01-02 15:10:21 科技小院网络公众号 吕同瑞

1

西南大学22级硕士生

2022年暑假时我参与到了由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举办的全国科技小院的培训活动,首次真正扎根农村,通过各种调研活动,以及和农户同吃同住,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与劳累,也增强了我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理解与担当。下半学期,在张福锁老师的组织下,我正式加入了顺丰科技小院,来到了生产一线,真正来到了工厂。

与顺丰洱海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初次“会面”属于先闻其味,还未到公司,独属于有机肥厂的味道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这个味道还是挺让人难以接受的,甚至一度想逃离这个充满着牛粪、臭气的地方。直到有一天和同学在洱海边散步,看着日出的蓬勃,金色的光芒洒在海面,我好像一下子深刻的体会到了我们驻扎在厂区的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就应该勇于走出“舒适圈”,把自己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一线中,通过废弃物资源的转化和处理让洱海的水更清、更美,海菜花能大片大片的盛开在洱海的各个湖泊。

2

3

虽然做好了自我的心理建设,拥有了不怕困难的勇气。但是,在我们驻场的过程中仍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我们刚驻厂时,厂区内并没有对应的小试和中试实验设备,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在罗文海老师指导下搭建起了厂内的小试设备。第一次开展小试实验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在厂区同事的帮助下我们准备好了实验的物料,为了不影响厂区正常的生产,必须保证在一天内完成。每个试验桶里要装近80公斤的物料,在装之前还要把牛粪和其他物料混合均匀。看似不多的物料,实际混合起来却难如登天。牛粪粘性很大,一滩牛粪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和其他物料搅拌均匀。在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只能用铁锨一铲子一铲子的铲,交替着休息。那天,我将近铲了三百公斤的重量,干着的时候并不觉得有多累,一干完才觉得全身都像散了架似得,胳膊和腿都不会动弹了,我记得当天晚上自己便做梦梦到自己“铲了一晚上的牛粪”,现在想想也惊叹于当时有这么大的“力量”

4

5

还有,我在厂区进行工程验证时,刚开始的几天条垛的温度达到70多度,一个近两百吨的条垛散发出来的臭气让我实在找不到准确的词来形容,同时我还要测温度测氨气,40米长的条垛一共要测八个点,通常一测就是两个小时,每次回到办公室我的其他同学都离我远远地,苍蝇到是愿意贴近我了。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洱源子公司总经理王春荣、生产部长何举扬、以及质检部主任杜四淮等同事的帮助下,所付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结果。通过优化物料配比,降低了20%的辅料成本。又通过外源添加剂作用,减少了87.9%的臭气排放。并且提高了有机肥的质量,获得了公司的一致好评。相关研究成果也以科研文章的形式,正在发表中。

6

我之前一直在想,作为一名资环学子,我们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该怎么把这些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其实之前只是听别人讲,我们要扎根农村,去到生产一线,要学习三农情怀,但是自己感触真的很少。但是真正来到实地,通过各种调研活动,以及和农户同吃同住,入驻生产一线,才让我对三农情怀真的有了一个全新的感受。

最开始,我们到了古生村之后学习肥料的创制,目的是利用新型肥料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重新回到村里,振兴乡村。而我在入驻工厂之后,我才了解到了只有在生产一线才能找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些想法看似比较好,但可能线下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做实验的小伙伴,作为“老师”向一些农户进行科普宣讲,也向农户同事这些“老师”们学习。正是在这个不断实践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让我深化了对“顺丰洱海模式”的认识。明白了,这一模式在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实现中的重要贡献。同时,在这里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让我成长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农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用到实处的幸福感。

7

8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更是极大的鼓舞激励了我,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要充满精气神,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讲,青年人就是要“自找苦吃”,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也会继续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作为科技小院的一名学生,继续传承科技小院精神,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把牛粪踩在脚下,把责任担在心中,为助力有机资源循环与洱海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赵頔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西南大学22级硕士生吕同瑞分享在顺丰科技小院发生的“苦”与“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