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02-02 10:36:53 胡文丽 王竹绵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学时数:36                        学分:2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学生

执笔人:胡文丽                    参加人:王竹绵、胡文丽

审核人:王竹绵

一、案例主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结合章节

第十一章  第一节

三、案例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一穷二白,有的就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干劲,党和政府一次次的提出小康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目标更加宏大。

四、案例描述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战略之一。

 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197912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3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诠释。2019416日下午,正在重庆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案例反思

这一部分的讲授应该让学生事先搜集材料,把自己家乡或家庭这几年的变化做成图片或者影像资料展示。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坚定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责任编辑:徐晓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一穷二白,有的就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干劲”,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设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