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思政课”精品课程讲好云南故事的探索

2024-11-01 12:19:30 李凌

利用“大思政课”精品课程讲好云南故事的探索

李凌(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摘  要】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和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战略,积极建设有云南“味道”的“大思政课”精品课程——“理解云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地讲好团结、美丽、开放的云南故事。结合学校探索,阐述课程的设计理念、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实施效果、社会影响,以期对高校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思政课;理解云南;云南故事

云南是一个边疆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成立课程组建设了一门有云南“味道”的“大思政课”精品课程——“理解云南”。旨在引导学生从云南在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和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战略;从团结、美丽、开放的云南故事中感知中国之治的智慧、探寻中国奇迹的密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主动投身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一、设计理念及学校探索

(一)“三点一链”回应学生需求

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云南本地,对云南的“前世今生”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在之前的学段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教育,学生难以全面认识云南的省情。

“理解云南”课程组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按照“立足兴趣点—对照知识点—确定结合点—形成问题链”的设计思路来建设课程。课程组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关注的热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乡愁等方面入手,以问题链方式对云南近代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较为完整的讲解。引导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二)“四个结合”实施四同教学

课程采用“导学做展评”和“一平台双基地”教学模式。坚持做到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结合、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融入云南的红色资源、巨大贡献、伟大变革等内容,用云南故事把中国之治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做到师生同“研”云南历史文化、同“析”云南社会热点、同“行”云南发展之路、同“讲”云南伟大变革。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七个专题讲述云南故事

“理解云南”是适用全校所有专业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18学时,1学分。课程组围绕核心知识进行课程设计,力求实现教学立意“高远”、理论内容“精辟”、实践活动“全面”。课程分为七个专题,涵盖云南的解放、发展、教育、安全、民族、生态等内容,课程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测试题、学习手册、参考书目等。

1.百年风云:走过云南的解放之路

围绕“近代以来云南人民是如何进行民族解放抗争的? 红军长征过云南发生过哪些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人民付出了怎样的伟大牺牲?五华山上的第一面红旗是如何升起的?”问题链讲述。

2.沧桑巨变:走过云南的发展之路

围绕“如何从‘云南十八怪’里感受云南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变?如何从非遗‘昆明调’里回味老昆明人记忆里的花样美食、典型民居、出行工具和娱乐活动?‘3815’战略里的云南特色产业‘特’在哪里?”问题链讲述。

3.未来可期:走过云南的跨越之路

围绕“什么是‘直过民族’?云南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建设边境小康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生活什么样?如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问题链讲述。

4.百年树人:走过云南的教育之路

围绕“明清时期的云南学子如何实现‘金榜题名’?如何从东陆风华看云南大学的‘前世今生’?西南联大如何在云南构筑‘民主堡垒’?新时代的云南如何通过教育实现‘扶贫扶智’?”问题链讲述。

5.边疆堡垒:触摸西南的安全屏障

围绕“云南的禁毒先锋在‘金三角’上演过怎样的‘禁毒风云’?云南的边防军民如何修筑抗疫背景下的‘边境长城’?”问题链讲述。

6.瑰丽多姿:见证云南的民族团结

围绕“‘看’融合共生的云南各族人民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听’彩云之南的各族人民如何奏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妙乐章?‘思’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问题链讲述。

7.绿水青山:感受云南的生态建设

围绕“如何解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密码’?保护云南生态环境的 5句话、3场仗、8件事是什么?如何在‘有风的地方’见证生态建设成效?如何从‘高原明珠’和‘幸福秘境’感受云南的生活”?”问题链讲述。

(二)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教育

“理解云南”课程按照智慧职教“MOOC”教学理念和模式制作,采用线上为辅、线下为主的教学方式实施。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回顾辉煌的历史、看大宏大的时代、领悟真理的伟力。

线上教学通过超星学习通和智慧职教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线上听课、教学点播、教师答疑、在线测评、提交作业、参加考试、小组讨论等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相关知识点插入课堂互动、答题闯关等寓教于乐的环节,利用VR技术完成云展厅参观、角色扮演等体验历史事件的活动。

线下教学组织师生开展实地研学、田野调查、理论宣讲、排演剧目、课题研讨、拍摄视频等实践活动,突出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课程组坚持既能检验教学效果,又能反哺课程教学的评价原则,按照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阶段性测试为辅,实践教学成果为主的标准,对课程进行全过程教学评价。

三、实施效果与社会影响

(一)念好四字口诀实现四个转变

“大思政课”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为“大时代”“大主题”“大先生”。从设计课程内容到实施教学过程,课程组始终坚持念好“融”“动”“活”“实”四字口诀,通过“理解云南”课程讲好云南的故事,辅助思政课必修课程的教学。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均有较大提高。

1.课堂“融”起来:实现教学场所从一维到三维的转变

通过打破思政课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之间的壁垒,做到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相互支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贯通,实现了教学场所从一维到三维的转变。

2.对象“动”起来:实现教学主体从单一到协同的转变

通过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用师生双向联通破解教师单向灌输的难题,实现了教学主体从单一到协同的转变。

3.内容“活”起来:实现教学内容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虚拟实践活动,线下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野里的思政课等沉浸式、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内容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4.效果“实”起来:实现教学对象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

通过制作活页式、立体式学习手册,引导学生主动对标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三位一体”的个人成长目标,全方位展示课程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考核、多维度评价;建立学习成果库,汇总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把优秀学习成果孵化为原创思政教育产品。双向奔赴的教学过程、可视化的教学成果,实现了教学对象从消极学到积极学的转变。

(三)发挥三个功能助益三类群体

课题组的初衷是打造一门有云南“味道”的“大思政课”精品课程辅助思政课教学。经过实践检验,“理解云南”课程不仅能使学习者对云南近代历史和发展现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能使学习者在思想、情感、文化等方面得到升华,适用对象从学生群体扩大到了旅游群体和康养群体,充分发挥了教育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1.学生群体:理解云南的知识手册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理解云南”课程是一本了解云南“前世今生”的知识手册。伴随着课程专题的学习、闯关、解锁,学生心中关于云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的答案一一呈现于眼前。学生会自觉将个人的志向与家乡、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到真心热爱家乡、积极参与建设,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2.旅游群体:畅游云南的出行攻略

对旅游群体而言,“理解云南”课程能带来一场学习者与“彩云之南”的美丽邂逅。学习者能获得一份领略云南多彩风情的完美攻略,能身临其境感地感受云南美食与美景的冲击、体验非遗与现代的碰撞……

3.康养群体:健康生活的立体地图

对于康养群体而言,“理解云南”课程有力回应了他们对那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期待。课程相关专题描绘了“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多维度、立体式地图,生动展示了什么是“云南的生活”,有助于康养群体在云南健康快乐生活。

四、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1]

“理解云南”课程构建了思政课程与地方文化融合育人的新路径,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但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方面仍面临挑战。

课程组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以两个打造为目标,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一)打造AI赋能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

把“理解云南”课程打造为AI赋能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立足“彩云之南”,辐射西南边疆。围绕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互联网师生学习交流互动社区,搭建思政教育知识产品孵化平台,形成可复制的建设经验、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二)打造AI信息技术赋能“大思政课”的品牌金课

“理解云南”课程打造为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品牌金课。扎根“云岭大地”,谋求教育新篇。围绕“大思政课”有高度、有温度、有效度的功能定位,着力推进“讲好云南故事、感知中国之治“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知识图谱、打造数字地图,让有云南“味道”的“大思政课”味道更浓。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和“大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创新方向、提供了改革路径。课程组会持续探索“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机制,构建有云财职特色的“大思政课”新范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3522.htm

[2]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责任编辑:杨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云南财经职业学院马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和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战略,建设“理解云南”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