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
李庚伦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生成于历史时代背景的变迁、人民现实需求的高涨、边疆复杂问题的凸显,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思想、王朝国家治边理念的启示和哲学升华,从战略定位、理念确立和规律总结等方面对边疆治理进行了科学论证和经验总结,从组织领导、战略规划、系统治理、重点着力方面提出实践举措。
关键词:习近平;边疆治理;陆地边疆;逻辑体系
(该文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1],从而正式明确了我国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边疆问题的解决和治理,在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及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边疆治理领域的重要观点、指示和论述,对我国边疆治理体系的逐渐完善和边疆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边疆治理领域的重要论述再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肯定了边疆治理的重要性,同时这些重要论述也成为确保边疆繁荣稳定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为解决和指导边疆治理实际而生,有其独树一帜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陆地边疆治理领域的重要论述,着力剖析、归纳和总结其逻辑体系,力图为边疆的繁荣和稳定构建理论先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治理领域的重要观点、指示和论述,并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捏造的,而是面对历史时代背景的变迁、人民现实需求的高涨、边疆复杂问题的凸显而提出来的,因势而新、因需而生、因事而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当代边疆治理现实情况下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时代背景:焕然一新的历史方位推动我们与时俱进。最初的边疆特指一个国家地理疆域的边缘或末端,也正是传统意义上的陆地边疆范畴。王朝国家时期的国力指数和封建君王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着边疆范围的大小。由于历朝历代更重视对中原腹地的苦心经营,对边疆的治理则形成了“中心—边缘”模式,边疆在整个国家治理和经营中也仅承担拱卫中心区域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开始把边疆纳入整个国家的战略下统一谋划和经营,而东部沿海地区则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当下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时代是我国推进全国各区域共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各领域共同进步的伟大时代,更是我国可以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共享中国模式的美好时代。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实现中国内地和边疆的一体化进程,推进边疆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边疆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除拱卫国家中心区域的功能外,边疆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必然要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定位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边疆治理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指示和论述。
(二)现实需求:日益高涨的人民需求促使我们砥砺奋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成就促使人民的需求从简单的物质经济向多元化的需求转变,经济、文化和生态等众多领域都成为人民需求的目标方向。边疆各族人民特别渴望在物质层面首先能实现富裕边疆的价值追求,经济上的富足是边疆各族人民满足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物质层面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当下边疆各族人民唯一的追求,但却是解决所有层面需求的和起跳点和总钥匙。在政治层面,边疆各族人民则希望达到善治边疆的理念构想,这是实现边疆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和边疆各族人民表达政治意愿的美好憧憬。在精神层面,边疆各族人民期盼着能构建一个理想信念高涨、法律纪律严明、道德文化盛行的文明边疆,这是边疆发展和边疆稳固的文化基因。在社会层面,边疆各族人民期盼着有一个秩序井然、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打造一个民族团结、有序并进、安居乐业的和谐边疆,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美好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生态层面,边疆各族人民在美丽边疆的愿景基础上,希望能有空气清新、天蓝地绿、水色秀丽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生活在水秀山明的大自然中。面对边疆各族人民日益高涨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
(三)问题导向:紧迫的边疆问题迫使我们知难而进。新时代的边疆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宏大规划的推动下,一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甚至将发展成为囊括国内外地区的区域中心。但是,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发展、安全、稳定等若干领域的威胁和挑战接踵而至,大量的现实问题成为影响边疆治理和发展的制约因素。边疆当下最显著的问题就在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边疆9个省区的生产力较低,而且对外开放程度都不高。除经济领域外,边疆各省区的社会发展程度都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交通闭塞和人才匮乏等方面,无法在短期内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甚至会影响到边疆的稳定和繁荣。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治理领域的重要观点、指示和论述,主要包括边疆发展思想、边疆巩固思想和边境安全思想等维度的理论体系,以及边疆经济治理、边疆安全治理和边疆生态治理等领域的治理体系。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重要论述,主要来自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思想、王朝国家治边理念等三大来源的理论启示和哲学升华,使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一清二楚、跃然纸上。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启示。马克思主义不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的理论教条,必须同我国边疆治理的实践和探索相结合,在其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实现我国边疆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原始社会并没有创造出国家这种政治单元,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也并不是一直持续存在的,而是阶级产生以后并且阶级之间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才应运而生。“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3]当然,边疆在现代国家形成以前自然也就没有明显的边界和划分,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和大概的范围,边疆治理也必然要服从当时的政治认知和国家的现实需要。当下的世界,现代主权国家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单元和治理主体,加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以及我国周边形势风云变幻、云谲波诡,迫切需要我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边疆治理理论并付诸实践。与此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国家是运用公共权力对整个人类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政治形式。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仅认识到政治统治职能的功能定位和政治本质,而且对国家履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大力提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的战略目标,并且这一思想在十九大及四中全会中再次被重申和强化,国家治理正式成为国家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取向。国家按区域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中心区域、次中心区域、边疆区域等,而边疆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被赋予了极大的经济功能和价值期待,边疆治理迫切成为国家治理领域的重要方向和价值取向。
(二)治边传承: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思想的继承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边疆各族人民在边疆进行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的治理实践,有效的巩固了整个国家的疆域并促使国家建设的有序推进。在这个时期,党中央始终以国家利益的实现和国家意志的表达为原则,在边疆设立了和内地形式相同的人民民主政权,实现在国家政权体系的一体化;以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方向,在边疆推行民族识别工作和任用民族干部,提升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以帮扶各民族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在边疆推行大刀阔斧的民主改革和翻天覆地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整个国家社会性质和边疆人民生活类型的同一性。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逐渐把边疆治理的重心放到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在21世纪以后党把推动边疆9个省区的经济繁荣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在这个时期,国家层面相继提出了“振兴边境、富裕边民”行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有效的实现了边疆经济的发展,并极大的提升了边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尊敬和认同。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治理主体,主导着边疆治理的政策制定和制度构建,在边疆复杂而多样的环境中具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魄力和能力。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中始终贯穿着“以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处理各民族事务中落实“民族共同繁荣”的思想、在帮扶边疆人民群众过程中形成“做好事,交朋友”的思想等。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依托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中的中心地位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治国必治边等战略,围绕边疆发展、巩固和安全问题,针对性的对边疆经济、安全和生态领域进行治理,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边疆治理观点、指示和论述。
(三)文化根基:王朝国家治边理念的转型重构。中国古人普遍奉行“天下”观,认为普天之下直至世界的尽头都是天子的统治范围,而对国家的疆域特别是边疆的大小并没有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严格界定。中原王朝核心区被认为是王朝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和命脉所在,而中原王朝核心区以外的边缘地带常常被认为是夷蛮居住的穷乡僻壤之地,因而边疆范围的大小就必然受到中原王朝综合实力的制约和影响。中原王朝为了维护核心区的利益,在对边疆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守中治边”“怀柔德化”“多事四夷”和“用夏变夷”等一系列治边理念,其中“守中治边”理念是王朝国家治边理念的核心所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基本上都遵循着“守中”和“治边”的平衡,为达到“守中”的目标而进行“治边”的实践。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守中”是王朝国家达到河清海晏、太平盛世的先决条件,而“治边”则仅仅是为了维护中原腹地的繁荣昌盛。当然,王朝国家时期的治边理念也是在“守中”和“治边”相互制约影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历经千年的演变,我国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进入了现代国家行列,从“天下”概念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国家的国家内涵和边疆范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如此,我国进入现代国家后,周边各国与我国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国家意志与国家意志之间的抗衡显得更加频繁而常见。在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边疆不仅要承担拱卫国家核心区域的功能,更要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辐射周边国家发挥一定的作用[4]。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王朝国家治边理念进行转型与重构,提出了“治国必治边”等一系列重要论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
边疆对现代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治理领域的重要观点、指示和论述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战略定位、理念确立和规律总结等方面对边疆治理进行了科学论证和经验总结,使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独特的内在逻辑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战略定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事。王朝国家时期的边疆仅仅承担着拱卫国家核心区域的功能,抑或是王朝国家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文化的外围区域。当然,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王朝国家有限的生产开发能力,以及王朝君主的个人能力和欲望。我国当下进入现代国家行列,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视野出发,我国边疆首先还是必须承担拱卫国家核心区域的功能,但不再是简单的战略安全屏障,还必须起到绿色生态屏障、天然粮食走廊和自然战略纵深的作用。同时,边疆还能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源、经济市场和青年人才,新时代的边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甚至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区域和主战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我国边疆区域、次中心区域、中心区域必然要实现一体化和同质化,而边疆区域也将从国家发展的末梢转身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在这样的情况下,边疆还将实现对周边各国的经济辐射、文化辐射和教育辐射,成为相邻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区域中心。
在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新时代的边疆在整个国家中的地缘优势、区域特征和战略功能越发凸显,必将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1年就认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5],并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6]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多次前往9个边疆省区考察的过程中,针对9个边疆省区的区位特征做出了生态安全、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粮食安全等相应的政策指示。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肯定了边疆的战略地位,认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7]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充分肯定了新时代的边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二)理念确立: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新时代的边疆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和责任。那么,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应该确立什么样的边疆治理理念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的理念[8]。推动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加快边疆发展是关键,边疆发展是解决所有边疆问题的物质基础和解题钥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边疆的发展和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快边疆省区的对外开放、民生建设和经济开发等工作,并给予边疆省区特殊的扶持政策和经济定位。新时代边疆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边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边疆社会的繁荣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和民族复兴的速度。要在新时代实现边疆的有效治理,还必须加强党对边疆治理的领导,实现边疆的巩固和稳定。边疆巩固对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在历史上已经被无数次的验证。要维护新时代的边疆巩固,就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和睦、宗教发展和反分裂斗争的领导权。边境安全是边疆治理过程中较为敏感和复杂的环节,特别是在交界两国关系交恶时尤其如此。新时代的边境,不仅要承受传统安全因素以及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而且还是西方反华势力聚焦的前沿地带,维护边境安全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当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边境安全的实现还为边境成为对外开发和文化交流的窗口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本质复归: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治国必治边”是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观点、指示和论断的核心内容。新时代的边疆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而西藏的战略地位则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有效推动边疆治理特别是西藏治理确定了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中的“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统治或管理,而是治理的意思,强调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通过充分的协调、沟通、合作的方式持续互动的过程。这里“边”特指我国边疆区域,即和边界线相邻的9个边疆省区,除了区域上边缘特征,还必须考虑市场末梢、文化多样和民族多元的特点。“稳”则是指边疆稳定和巩固的意思,不仅有社会巩固的概念,更包含了国家主权和政治安全的内在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对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政治一体和多元文化、治国理政和边疆稳定、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论断意在说明推行现代国家治理就必须着重考虑边疆治理,而边疆治理首要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西藏的繁荣稳定。“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国家进行治理的深度思考,透过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现象总结出了治理国家的内在本质。
(四)规律总结:边疆稳固则国家强大,边疆动乱则国家衰弱。边疆稳固与否和大国崛起成正相关的关系,大唐王朝就是成也边疆败也边疆的典型,古今中外的历史无数次的验证了这样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9个边疆省区多次提及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政策指示和战略目标,正确把握边疆巩固和国家崛起之间的规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战略视野和时代价值。人类历史上实现崛起的大国,都是从统一国家的疆域、凝聚国人的意志、实现共同的理想开始的。国家统一和疆域完整的程度越高,则国家的综合实力越强。美国的崛起就起步于气势恢宏的西进运动,横跨半个北美大陆的国土是其崛起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中心区域对边疆区域的政治控制力、经济调控力、文化向心力和人心凝聚力,则直接决定了边疆能否巩固、民族能否团结。在国家统一、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的前提下,新时代的边疆必将成为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主战场。相反,边疆如果动乱或被割占,则必然会波及到国家中心区域,甚至会成为国家由盛转衰、四分五裂的节点。大唐王朝失去与吐蕃接壤区域的管控能力,北宋王朝为确保中心区域的繁华而放弃边疆的主权,最终都导致了整个中原王朝的式微和衰落。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治理领域的重要论述不仅有其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和内在逻辑,而且最为可贵的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结合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出了大量具有操作性、创见性和时代性的实践举措,其中组织领导、战略规划、系统治理、重点着力等构成了其实践逻辑。
(一)组织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根本原则。新时代的边疆治理本质上就是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重点着力解决边疆实际面临的问题,实现边疆经济发展、疆域巩固和政治安全的全过程[9]。我国王朝国家时期的治边方略和现代国家的边疆治理并不完全相同,王朝国家时期把边疆看作拱卫核心区域的外围,并且认为边疆是蛮族聚居的偏远之地,王朝中央的行政权力大多不能直达边疆区域。现代国家的边疆是主权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将不遗余力的对边疆进行开发并主动捍卫其安全和利益。现代国家的边疆也将为国家的崛起提供必不可少的战略储备、人才资源和经济市场。近代作为王朝国家的大清王朝和现代国家的西方列强相遇,大清王朝不仅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而且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不仅是大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失败,而且也是王朝国家治边方略遭遇的挫折。同时,中国近代以来的边疆危机也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新中国和现代意义上的边疆治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边疆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的政治保障。没有坚强的领导,边疆的安全和国家的统一的都难以实现,又何谈动用大量的资源对边疆进行开发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作为现代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核心,自然也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领导核心和中枢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善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根本原则和政治保障。
(二)战略规划:推动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平台和较高的经济成就。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国家中心区域、东部区域和长江中下游区域都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国家边缘的西部边疆省区则相对落后,边疆人民群众期待着在这个新时代能过上朝思暮想的美好生活。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我国边疆的发展水平和开发力度,完善国家政治地理空间的战略规划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的开发表现出史无前例的关心和重视,力图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完善我国的国土空间开发,整合东部区域和边疆区域之间的异质性,从而化解由于文化差异和经济差距带来的国家治理难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关注边疆各省区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对边疆各省区赋予了特定的主体功能定位和不同的政策倾斜力度,强化在边疆治理过程中实行精准治理和差异治理。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还注意到新时代边疆对外辐射的特性和作用,特别规划了云南、西藏和新疆等边疆省区对周边国家的辐射作用,试图营造一个和谐的周边生态环境和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确保了国家崛起和边疆内地的一体化,而且重塑了边疆地缘政治格局和战略政治地位。边疆成为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键区域,必须在这个时代利用边疆的发展,对内实现边疆内地一体化或去边疆化,对外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
(三)系统治理:构建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体系。任何现代国家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有一整套完善且符合国情的治理体系。我国边疆要实现边疆的发展和建设,也毫不例外必须首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点、边疆特性的边疆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的边疆治理体系首先必须有结合边疆发展特色的价值追求,再有一套通过制度实施来保障价值追求能否实现的总体规划,最后还必须有能确保制度落地的公共政策保障。新时代边疆治理的价值追求必然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边疆各省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政策倾斜力度,力主把我国边疆建设成为民富国强的富裕边疆、政通人和的善治边疆、河海清宴的平安边疆、美美与共的文明边疆、井然有序的和谐边疆、山清水秀的美丽边疆。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总体规划必须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边疆特性的制度保障,通过边疆的经济建设、安全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边疆经济的压缩式快速发展、提升边疆政治和内地格局的同质化程度、有效维护边疆人民的人身安全、引导边疆文化与社会主义相向而行、实现边疆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除此以外,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下,为边疆治理提供系统的公共政策支撑,为边疆治理体系转化为精准而有效的治理能力服务。
(四)重点着力:边疆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边疆虽然地处我国陆地疆域的沿边落后区域,但却是国家治理和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存亡的战略前沿基地。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越发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但也因为其重要而成为境外反华势力着手分裂的区域和重点攻击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边疆治理过程中要“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10],并且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11]
。为了确保边疆社会的长期稳定,必须做好边疆的民生保障工作、民族事务治理,以及边疆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领域。同时,地方政府作为边疆治理最重要的治理主体和引擎动力,必须对其进行提升和完善,尤其是边疆基层政权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必须加强[12]。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过程中,为了有效维护边疆社会稳定,还必须坚决打击“三股势力”、邪教组织、黑社会集团的极端行为和罪恶行径,并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联合打击合作。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藏独”“疆独”势力长期以来从未真正放弃过分裂我国疆域的罪恶行径,严重威胁到国家长治久安和陆地疆域安全。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疆域安全,必须充分发挥边疆党组织、地方政府、边防部队、武装警察、边境民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形成合力治边的新时代边防格局。
五、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治理领域的这些重要论述,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内在逻辑和实践逻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治国理政思想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新时代的边疆治理、国家发展以及民族复兴都有着伟大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价值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治理领域的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力的提升了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治理效能、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从实践价值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治理领域的这些重要论述,有力的助推了国家崛起和速度和民族复兴的的进程,是实现边疆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边疆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从世界价值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边疆治理领域的这些重要论述,推动了我国边疆和周边国家关系的良好运转,也为世界各国有效推动边疆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