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
纪念“毁家兴学,一生为国”的陈嘉庚先生
“百年党史百人讲”,今天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毁家兴学,一生为国”的陈嘉庚先生。他是著名的华人企业家、慈善家和革命家。身为华侨领袖,他与东南亚华侨一起,为抗清革命、北伐、抗日战争等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为祖国的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陈嘉庚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新加坡、香港、广州、厦门、以及他很多奖学金和学校都是陈嘉庚捐献的,例如,厦门大学(包括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他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慈善家,革命家。一生为国兴教育,办学校,在抗战时期积极为国奔走,可以说是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1961年,在京逝世,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
陈嘉庚的经历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区)。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亲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遇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0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
集美学校首届运动会
陈嘉庚和集美中学生
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0年5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他已年逾古稀,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在同盟会发言
七七事变爆发后陈嘉庚为革命活动募资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中。
学习了陈嘉庚式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悟与心得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社会在向着好的方向前进,人们逐步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但也由于当今的社会发展过快,所以在很多方面上都需要一些嘉庚精神的正确引导。陈嘉庚精神是当前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如讲诚信,面对挫折的不屈不挠,注重教育兴国,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要让人们懂得如何创造财富,也要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为社会奉献的主流当中去。当个人的理想为社会服务之后,其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的富有意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