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党团共建活动分享

2024-04-29 23:51:13 陶然

文学院“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于2023年7月17——23日团深入到侨乡甘庄,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红色文化+侨乡文化”的活动路径,精心设计课程活动,别开生面地开展小学生线下课堂和“妈妈普通话”线上课堂,并结合当地的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开展调研和线上直播,宣传甘庄农特产和侨乡文化。在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政网、中青校园等国家省市各级媒体发表推文54篇,收获教育部团中央的表扬信。在2024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分享了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推普实践.png



小课堂 大文化——感受语言魅力

“学说普通话,学写规范字。”实践团以语音教学为基础,设置了多元课堂,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流传千年华夏文明。在普通话正音课上,实践团成员对小朋友进行“一对一”的语音教学,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引子,教孩子正确拼读,找出他们的发音问题并进行引导,设置绕口令小游戏和纠音测试,以随练随改的方法,纠正不标准读音。趣味汉字课、书法课、诵读课等传统文化课程,将普通话学习寓于趣味课堂,在写画中,孩子感受到了汉字的方正匀称之美,在诵唱中,孩子感受到了普通话的抑扬顿挫之韵。团队还依托微信群设置了“妈妈普通话”线上课堂,和家长一起纠正乡音、发准字音。课堂内外,留下了孩子的笑语欢颜,笑容来自陪伴,更来自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感召。实践团成员胡志敏说:“我们的面前是乡村里小小的语言课堂,可我们的背后靠着的是千年文脉。”

广播大作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在聂耳的故乡,我们应该用心用情用力地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为此,实践团采取了广播剧的形式来讲述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带领孩子们“学”“演”结合,沉浸式体验青年聂耳如火的爱国激情。实践团成员王强说:“在广播剧排练之前,我先给孩子们讲述了聂耳创作国歌的故事,在抗战的炮火中,在亡国的危险中,“起来,前进”,23岁的聂耳奏响的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不愿做亡国奴的呐喊。正是感受到了这种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中华魂,在接下来的排练中,小朋友愿意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纠正发音,修改台词,每个人都希望能把最饱满的精神融入到这个小小的广播剧中。在正式录制前,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也对我们进行了专业的指导,广播剧还通过“元江人民广播电台-少儿之声栏目”进行播放。在这个环节中,既教会孩子说普通话,也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颗红色的种子。这样的社会实践让我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小镜头 大时代——记录时代变迁

实践团成员李志娴:“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在实践团的任务是拍摄和记录,用镜头记录少数民族小朋友在学习普通话的变化过程。印象最深的有一位小朋友,因为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格内向不敢开口表达。实践团的同学与他一起完成作业,反复交流,带他融入各种团队活动,经过几天相处,她的普通话也越来越流利,开始愿意表达自己。我们的镜头也记录下了这一变化,通过视频的传播,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每个人都渴望交流,每个关闭的门都等待被打开。在拍摄中,实践团记录下了很多孩子的笑脸孩子的笑容是幸福生活的缩影。每一个乡村每一条街道的变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缩影。作为一名新闻人,参加这次活动更让我感受到了使命在肩,用小镜头记录大时代,是我们应该做,也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手牵手.png

手牵手.png

习近平总书记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暑期社会实践是青年走进乡土中国的重要途径。行走、聆听、讲述、传播,文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党团共建的作用,带领青年学子不断在实践和服务中成长。

责任编辑:赵成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2024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四只耳朵”青年推普团分享了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