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探讨当今中国社会阶层状况
回溯乡土工业发展问题的中国视角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江村经济》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书 名: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作 者:李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编号:9787807682578
出版时间:2019-1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一书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进行了全方位探讨。该书指出,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因此该书对中产阶级特别是中下阶层的形成、发展和特征,以及怎样提升中下阶层生活水平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述。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中国贫富差距等问题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全景式杰作。
本书作者李强,1950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区研究等,著有《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社会分层十讲》《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等著作20余种,多次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02
核心观点
本书有许多观点值得思考。第一,社会分层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第二,中国的分层一直较为明显,1980年之前体现为政治不平等,1980年之后体现为经济上的不平等。第三,目前我国面临经济增长悖论,即经济较快增长,然而社会中大部分人不能从中收益,但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大多数人却又从经济停滞中受害。第四,过去那些占有优势地位的群体,通过不同的资本交换、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优势,使得他们的优势地位在经济体制的变革中保持或延续。第五,如果高等教育的扩张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那实际上就是削弱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而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复制。
03
章节逻辑
本书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第一章到第十一章,这一部分的关键词是“社会分层”,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分层、怎样测量社会分层、中国的社会分层是怎样的、中国的社会分层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层有怎样的意义或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是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这一部分的关键词是“中产阶级”,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中产阶层是谁、中国的中产阶层有什么特征、怎样扩大当前中国的中产阶层。
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三章,这一部分的关键词是“贫富差距”,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群体、高收入群体与城市住房群体的特征是什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第四部分主要是第二十四章,这一部分介绍了中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04
重要概念
在第一部分,首先需要了解“社会分层”这一概念。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在第二部分中,需了解“中产阶级理论”的概念。“中产阶级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中产阶级会不断扩大的社会。当中产阶级变成了社会上的多数人或社会主体时,下层阶级或低收入者就必然成为社会的少数人群体。这时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它在结构上比较稳定,因为中产阶级往往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感,这能起到缓解社会对立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反之,当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仅为少数人时,下层阶级或低收入者的比例就必然较高。这时社会在结构上就处于不稳定状态,因为下层收入群体对社会的认同感较弱,而反社会的情绪却较强。再者,失去了中产阶层的缓冲作用,上下两层之间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
第三部分探讨了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在具体的资源分配中表现为三个特征。第一,财富集中化的程度有了较大的上升,即城市经济、特别是集中型大城市经济都比较繁荣,相比较之下,边缘地带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却令人堪忧。第二,城乡分化和区域之间的分化问题比较突出,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与内陆的经济不发达省份以及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第三,一些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体系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主要还是“养儿防老”的模式,即基本上是通过家庭自保而实现保障的。而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一方面要对高收入者收税,另一方面要通过保障制度给低收入者以补偿。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各种保障制度,如最近的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失业救济方面等,应考虑低收入者的利益。另外,“反贪”和教育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02
书 名:江村经济
作 者:费孝通
译 者:戴可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1174814
出版时间:2012-11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他一生笔耕不辍,代表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等。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基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通过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方面的描述,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时代背景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02
出版于社会印象概念股
《江村经济》出自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1939年在英国正式出版,书名为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并在扉页题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知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评价该书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北京大学教授邱泽奇认为《江村经济》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异域”转向了“本土”,从“原始文化”转向了“经济生活”,为人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领域。国际学术界对《江村经济》的引用,除主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之外,还涉及其他社会科学、甚至理科,影响范围跨越英、美、加、澳等国家。
03
核心观点
贯穿全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再生产的过程,围绕这两大主题书中的主要观点可概述如下:
1.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2.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乡土工业的崩溃,而乡土工业的崩溃与西方工业扩张进入中国密切相关。
3. 乡土工业的崩溃激化了传统经济里的土地问题和中国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
4.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所激发的反抗。
5. 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6. 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
04
章节逻辑
《江村经济》共计十六章,分别是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全书可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言和调查区域两个章节,这部分是全书的统领,其中简要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研究缘起、调查区域的界定、开弦弓村的地理状况以及经济背景等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是费孝通先生基于实地调查和观察对乡村社会背景和乡村人际关系的描述,包括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户与村、生活五个章节。
第三部分是对乡村经济生活的观察与研究,包括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九个章节。第四部分是全书的总结,费孝通先生谈论了中国的土地问题。
05
精彩案例
第十二章蚕丝业被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是《江村经济》最成功的一章。开弦弓村是中国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村庄中蚕丝业的衰退和新改革为分析中国工业变迁过程提供了典型的例子。同时,蚕丝业的改革也带来了亲属关系的变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例如书中提到一个在村中工厂工作的女工因为下雨时丈夫忘记送伞,而当众斥责自己的丈夫。
以社会学视野直面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
以人类学视角中国农民问题的学理症候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