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至7月16日,中国海洋大学耕海牧渔实践团福建实践队前往福建省福州市以及漳州市开展现场研学、产业调研、交流寻访等特色活动,在水产企业、养殖基地等,践行大食物观,探索耕海牧渔新模式。此次实践活动由水产学院副院长张文兵教授、辅导员刘鹏带队,来自不同学院的8名学生参加。
科技赋能,打造“蓝色粮仓”
7月13日至14日,实践团成员前往位于福建连江的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开展现场研学。在企业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在养殖海区参观了企业重点项目——国内最大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福鲍1号”和近海养殖海区抗风浪塑胶鱼排,并参观了鲍鱼加工厂。
“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鲍鱼养殖公司,养殖基地跨福建、山东、广东三省,建立了从育苗、养殖、精深加工、运输到旅游的产业链……”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及与吴永寿董事长的交流,团队成员真正领会到科技赋能、高效优产的重大意义,以及从“汗水渔业”到“智慧渔业”的重大转变。
团队成员参观“福鲍1号” 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
团队成员与中新永丰董事长吴永寿交流企业发展历程
红色领航,走进船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7月14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福州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建造于马尾造船厂的旧址之上,整个博物馆突出展示了中国海军工业的发展历程。马尾造船厂作为中国近代造船业的摇篮,也见证了中国船政的崛起与兴衰。博物馆中展示了马尾造船厂建筑遗址、工艺流程和制造设备,以及当时工人们的劳动场景,使实践团成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造船业的辉煌历史。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超越发展,从洋为我用到自主创新,一代代海防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在实际建造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努力和创新,逐步提高了造船技术和工艺水准,进而助力我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变。
团队成员参观船政文化博物馆
实地调研,深入养殖一线
7月15日,实践团成员前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的福建澳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团队成员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入饲料生产厂房进行参观与学习,先后参观了饲料原料、加工制粒、包装等饲料生产全过程,并在校友谷志想博士的带领下学习多种常用饲料原料的鉴别。
团队成员在澳华饲料(福建)合影
团队成员参观饲料加工厂车间
团队成员学习辨别饲料原料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漳州市漳浦县的高位池养殖基地,参观斑节对虾养殖池。团队成员与塘主基于养殖土塘的大小、养殖使用设备、养殖用饲料与药物等基本情况,及高位池养殖的经营模式,包括病害、利润、年收成在内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此次参观让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水产养殖绝不是养殖环节的独角戏,而是水种饵等各个环节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会衍生出一个个重要的产业,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在销售环节完善配套售后服务,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农户扩大生产;在生产环节完善实地考察,发现农户所需,进行前瞻性研发。这种基于实践的产学研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发展方式。
团队成员参观的高位池对虾养殖
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入水产养殖一线。通过参观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及饲料加工厂,团队成员感受到科技赋能,智慧赋能,多产业融合的新型水产养殖业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的优势所在。然而,我国已是水产养殖大国还不是水产养殖强国,多项关键技术依然面临“卡脖子”问题,水产养殖科技创新亟需大力发展。在此次与调研各企业的校友经验交流中,团队成员意识到水产研究不仅要有口号,更要有行动以及坚定的信念,不仅要试验在实验室中,更要实践于海洋之中。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促进“研究机构-成果转化-科技助推”的相互作用,将所学知识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并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在实际行动中完成强农兴农、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