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发展新动态,总结推广县域乡村振兴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维国带领博士调研团赴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主题示范调研。
一、集体经济促发展,稳扎稳打共富裕
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应是市场化、组织化和规模化的集体经济,强有力的“领头雁”是整合乡村内外资源、带动村民干事创业的核心力量,村民是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需发挥“领头雁”的引领示范作用,同时筑牢群众基础,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成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及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尧治河村地处十堰市房县、神农架和保康三县(区)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1988年以前尧治河村是有名的贫困村,村庄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抱着金山饿肚子”。1988年以来,在村支部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尧治河村整合村内外资源,开山修路,开办磷矿开采企业,在集体经济积累一定基础后,开始主动探索其他产业业态,逐步发展水电业、白酒酿造业、旅游业等产业,村民们“用双手改造山水,用劳动积累财富”,磷矿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尧治河村已发展成为集磷矿开采、精细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就业、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总值达78亿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2.5亿元,100%的农户都住上了别墅。尧治河村不仅有20多家企业,还有3个4A级景区和多家文化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仅旅游综合年收入每年就达3亿多元。
据了解,尧治河村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因为该村从一开始发展就把坚持集体经济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号召村民敢下决心、甘于苦干,居安思危、善作善成,集中力量、共享发展。从磷矿产业到文旅产业,尧治河村的集体经济历经30多年的发展,产业形态如今已成功转型,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全村人实现了“居住在别墅、出门开小车、上学不发愁、生病就近看、老了有人管、人人有出路、年年有分红”的共同富裕梦想。
团队调研尧治河村食用菌产业基地
团队参加尧治河村交流座谈会
马桥镇中坪村在1979年还是一个负债170万元的贫困山村,到1985年,在村党委的带领下,中坪村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磷矿资源优势,开始发展村集体经济,开办了保康县第一个村级磷矿,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磷矿建成并很快产生了经济效益。目前,中坪村村集体拥有磷化工企业、水电业、葛根产业以及中坪医院四大企业。202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亿元人民币,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3.7万元,形成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强村富民的“中坪现象”。其中中坪村的葛根产业凭借葛根深加工,生产一系列特色休闲产品,并采用“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电商”的产销运作模式,为种植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这一集体农业发展模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同时,中坪村坚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村党委大力发展公共福利事业,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据了解,中坪村从集体投入磷矿产业发展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不断扩大集体经济产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集体化生产经营。中坪村始终坚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引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对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团队成员与中坪村工作人员交流
二、科技助农新发展,农民致富展新机
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是农民的生活命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要发展新的产业业态以促进农村发展,但也不能丢掉农民的生活命脉,必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稳步转型。目前山区农业仍存在分散经营普遍、规模生产难度较大、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要改善山区农业发展困境需要集中农民力量,以农业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在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集体形式为农民提供多种致富新机遇。
城关镇刘家坪村着力发展智慧农业,村集体借助易地搬迁后扶产业资金支持,并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积极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智慧大棚等多种类农业及其衍生发展项目,如积极扶持引导种植户引入智能温控、物理防虫、无土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发展草莓、葡萄、西瓜等特色产业,推动传统种植产业向科技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当地农户也在智慧农业带动下实现了增收致富。据了解,该村将联合周边7个村庄,共同打造一条乡村旅游建设路线,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接续发展,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一”的扩大化和持续化,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扩大“集体”范围,增加集体经济发展容量,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团队调研刘家坪村智慧农业农场
寺坪镇皮家坡村则是更为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山高坡陡,农业发展受限。据了解,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核桃种植,但由于地处山区,一些山区农业发展的常有困境在此地都普遍存在,如劳动力稀缺,果木施肥、采摘困难,山区运输等。因此,今年保康县委、县政府通过产业资金补助项目,为皮家坡村申请建设2300米的单轨运输车,极大解决了施肥运输这一大难题。“小火车”动起来,致富路跑起来,在产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皮家坡村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科技化发展道路,为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农业科技化发展新思路。
团队调研皮家坡村核桃种植基地
皮家坡村核桃种植基地单轨运输车
三、政企扶持共发展,乡村振兴向未来
新型集体经济建设需要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充分挖掘调动村域内外资源,以外生力量激发内生造血动能,多方力量协同共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升农民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城关镇小沟村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新机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村域内外资源,积极探索适宜自身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近几年,小沟村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高质量完成窄路加宽、道路绿化、太阳能路灯安装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项目打好基础。目前当地拥有房车基地、木屋别墅、露天泳池等8大农旅融合项目。这种“旅游+”发展模式不仅让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加强,更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据了解,目前小沟村凭借地理位置优势,正积极规划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尝试将附近村庄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销售,积极探索乡村物流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团队成员与小沟村工作人员交流
位于过湾渡镇的二堂村则尝试村企合作,利用集中居民点产业发展配套资金入股二堂绿珍生态园,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田园体,建成科普示范基地1500平方米、可控温室大棚3000平方米、葛根有机种植基地3000亩。据了解,生态园始终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发展思路,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与过渡湾等乡镇30多个村签订粉葛种植协议,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带动周边农户通过就地务工、土地流转、资产资金入股等方式实现了经济收益增长。
团队调研绿珍生态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乡村全面振兴的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彰显乡村价值的显性表达,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使村民作为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和受益者,共谋乡村发展出路,共享新型集体经济建设成果。村民全过程参与新型集体经济建设,增加集体经济项目收益,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同时新型集体经济建设又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提升生活质量,使村民作为能动者真正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可以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以及农业主体现代化。通过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乡村留住人才、留住机遇,保障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了保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保康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村村联建、抱团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趟出了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后续调研团将进一步研究分析保康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凝练其中可被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强化党建引领、政策引导,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科学分配机制,多方力量协同共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格局,保障村民共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进展贡献社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