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二)

2023-05-10 16:45:15 杨东杰 王天 张乐 吴双 何洁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

1.优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政政治教育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性,针对性不 强,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贴近学生,不贴近生活,不贴近社会,缺少感染力、说服力,难以在学生中引起共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 MV、微视频等,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中,一方面,我们要精心选择“故事”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吻合性,与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用成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使命感,用亲历的故事赢得彼此的信任感,用经典的故事传递主流的价值观,用“点 赞”的故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重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师生自己“讲好故事”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使其在与大家的内容分享中强化情感,深化认知,转化行为。多以图文形态解析时政生活的精深式语义。当以简约而不简单的信息新颖表达,吸引用户眼球并保持持续关注,成为增强信息传递渗透率的关键。采取了一图告知的直观形式,或者是播发三分钟左右的短视频,便于受众从视觉的形象感受上获得认知,便于记忆。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但目前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程度还不高,甚至还存在某些方法应用上的空白点;对有些方法使用不当, 甚至不是用其所长,而是用其所短;对各种方法未能进行有机的整合,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与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征的了解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类型的把握,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的研究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和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类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路径,对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应用使海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存储成为现实。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给辅导员、一线思政教师、一线思政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系统、完整的数据。这些数据将更加高效、便捷、准确、客观、全面形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评价,改进衡量指标从原来的单一的访问量、点赞量转化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探索数据背后隐藏的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轨迹等,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教育的质量。

基于手机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交叉学科的需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交叉学科教育模式,它结合了传统的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学科,并加入了信息技术、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以满足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各种问题,提高全局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它对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习到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人们对社会和政治事件的心理反应。通过这种交叉学科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和政治现实,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学科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前社会,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偏重实际工作,轻视前沿理论的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滞后于网络社会发展及其相关研究的需要。目前,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的定位仍是主流,但这样的研究定位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研究深入和创新的要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借助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传播学、数据挖掘、学习分析、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各种学科知识才能做好。特别是, 基于手机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后,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应用多学科和多种新技术应用和分析这些数据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非常必要。

网络时代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冲击

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特性,信息管理和舆论控制的难度被空前加大,其一是互联网上的信息繁杂,但是管理和监控人员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做到对全部信息的真伪逐一审查;其二是对私人空间与公众空间的定义模糊,在网络中尤甚,因此管理控制人员很难制定审查范围和采用审查的具体方法;其三是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传统媒体的审查制度和办法不能如法炮制到网络领域;其四是网络立法的速度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从而降低了法律对网络的约束力。网络的普及削减了教育者的权威,在网络出现之前,信息不对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着主要的信息,信息优势决定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因此受到受教育者的服从与崇拜。而网络赋予人们获取信息的平等权利,受教育者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教育者的传授,因此,受教育者开始选择性地接受对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并敢于质疑教育的内容。可见,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的知识更新和教育方法等提出了新要求。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对西方消极文化的肆意横行提供了条件,当今世界,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和非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仍然对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文化渗透和思想侵略成为主要的武器。如今信息网络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在全球张开一张无形的巨网,原始的自然屏障被打破,恶意的政治信息得于在网络社会肆意横行。当前,思想界百家争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在网上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如果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再加上政府有限的约束能力,那么政府传播其政治观价值观的权威性将受到质疑,社会思想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难以保障。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处心积虑,依仗其强大的文化工业,通过出口文化技术,利用西方国家的新闻、电影、电视娱乐等传播媒体,在大众文化层次上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控制。

当前,大学生借助于网络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学生们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良莠不齐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冲突更为激烈,致使思想摇摆不定。互联网产生地--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的同,也必然大肆宣扬西方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如果大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思想道德的正确导引,必然会丧失优良的传统道德。如西方个人主义思想观念的传播弱化了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认同,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挑战了对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坚持。在大学校园里,优良道德品质消失的突出表现之一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猖獗。日常学习生活中,对所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许多学生不再独立思索、认真对待,而是即刻通过网找到相应的答案直接复制粘贴或者略加修改地进行抄袭。

网络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所提供的这些便利使大学生自主学习、勤奋刻苦的优良学习品质受到了负面影响,也动摇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养成,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唐登蕓,吴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历程、问题与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

马丽梅.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


责任编辑:杨东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理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二)
    }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