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诞生过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民族危难之下的热血呐喊,对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愤怒控诉;也有知识分子面对历史苦难的哲学沉思,战火纷飞之下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不仅燃烧着民族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而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追求光明的未来而进行斗争。今天,让我们重温经典抗战文学作品,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诗歌
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土地”是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之一,代表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当属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诗中的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朴素真实,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同一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将目光转到了与中国大地的命运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而“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又表现出诗人对中国革命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节选自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化为抚摸祖国版图的动作,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散文
丰子恺《辞缘缘堂》我们向各书架检书,把心爱的、版本较佳的、新买而尚未读过的书,收拾了两网篮……别的东西我都不拿。一则拿不胜拿;二则我心中,不知根据甚么理由,始终确信缘缘堂不致被毁,我们总有一天回来的——节选自丰子恺《辞缘缘堂》熟悉丰子恺的读者,一定知道缘缘堂在他心中的地位。1938年,丰子恺在逃避战乱的路途中,得知缘缘堂被焚毁,一时悲从中来,并于次年写下了《辞缘缘堂》,“现在漂泊四方,已经两年。有时住旅馆,有时住船,有时住村舍、茅屋、祠堂、牛棚,但凡我身所在的地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无处不是缘缘堂。”丰子恺通过深情的叙述、细腻的文字,不仅展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壮。史书般的浓重笔墨,“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即旧历十月初四日,是无辜的石门湾被宣告死刑的日子。”将侵略者的暴行铭刻在文字里。巴金《废园外》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节选自巴金《废园外》
《废园外》记述的是抗战时期昆明的百姓生活。1941年,作者散步来到废园,从墙的缺口望见园中欣欣向荣的花木和四周的残破景象,两相对比,表达出人在战争中的渺小和脆弱,凸显生命被践踏、被毁灭的悲剧。文章的结尾,巴金写道:“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把眼前所见与自身所感联系起来,悲凉与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话剧
曹禺《北京人》《北京人》诞生于1940年。在剧中曾氏这个封建大家族里,作者借助几个人物对自身命运的倾诉,以思想的新与旧,以死亡与新生作为对比,去向观众展示北京人对未来的追求,也是在展示着人类对光明的理想与追求。与曹禺的其他作品相比,《北京人》更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戏剧,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表明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是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夏衍《法西斯细菌》夏衍的话剧《法西斯细菌》写于1942年的重庆,描写了一位潜心于细菌学研究的科学家俞实夫,在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残酷事实面前,终于从不问政治到走入反法西斯斗争行列的觉醒过程。《法西斯细菌》其实是一个现代版“逼上梁山”的故事,俞实夫处处避让,但中国之大,竟然再也容不下一张试验台。剧名已经暗示,真正的细菌是“法西斯”,真正的医生就应该以消灭“法西斯细菌”为己任。
小说
管桦《小英雄雨来》管桦的《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晋察冀边区聪明勇敢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的细节描写引人入胜。鲜血滴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几行字上,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孙犁《荷花淀》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节选自孙犁《荷花淀》孙犁笔下的水生嫂,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因为对战争的有着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小说通过对话、动作和典型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当水生嫂听说丈夫要赴前线打击日寇时,作者通过对她正在编苇席时手指划破、鼻子发酸,为丈夫打点包裹等细节描写,真实地展示了她把对丈夫的依恋与离别的感伤,转化为对丈夫赴前线抗战的理解和支持的心理过程。结语: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无数作家和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反映中华儿女抗战历程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这些作品,激发起同胞的抗战信心和勇气,汇聚成抗战中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也展现出我国人民为正义而战的英雄气概。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