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品牌建设之四——育人思政

2020-09-11 16:19:36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支部

努力打造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的

“个性化教育”的育人品牌

 

国际政治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以党的先进理论和高端学术夯实育人的基础,积极构建“个性化教育”的育人机制。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担当,全方位加强育人工作。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教师一种风格”、“一个学生一个对策”的全方位育人机制、育人实践和育人传统。在这一育人机制中,国际政治系党支部围绕高等教育“育人为本”这个中心使命,积极发挥支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带领全系教师在认真做好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外,通过导师制度、谈心谈话、学业指导、学术活动指导、就业帮扶等措施全过程、个性化的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

2009年,国际政治系在学院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要求专业课教师参与到本科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定期一对一的深入谈心谈话中,帮助本科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学业难题、参与学术创新项目、做好生涯规划、考研就业辅导。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支部教师党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学术科研活动,如参加2018年北京高校国际政治研究年会、“权力转移与地区秩序:变动与重构”学术研讨会等,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2017-2018学年,国际政治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在学校“学术十星”“学术新人”论文大赛中成绩优异,多位同学在院校优秀学位论文、创新项目评选中获得佳绩,博士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出国出境深造比例不断提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支部教师党员第一时间对学生电话、邮件进行回复,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学生就业方面,在国际政治系教师的努力下,法大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学四个硕士方向被国家安全部确定为北京高校第四所定点招考单位(其他三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先后有8名研究生进入国家安全部系统参加复试,并有4名研究生被录用。

经过长期建设和实践,学院教师已经养成“个性化教育”的自觉理念和习惯,李群英老师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代表。李群英老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党校党课的主讲教师,是外交部、中联部等部委的专家顾问。在育人实践中,李群英老师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和人格教育中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关心、关爱、关照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目标。“集百花为甘露、哺学子以琼浆”,这是李群英老师的座右铭。2009年政管学院首次建立了本科生专业指导教师机制。李群英老师本人在人到中年,身体较弱(从小贫血、低血糖,在工作中几次晕倒)又担任系主任、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政管学院分党委委员以及大量科研任务和繁忙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毫无怨言地担任了国际政治本科的专业指导教师,后来又多次担任国际政治学本科班主任,把精力放在了每位学生身上。作为班主任,她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同学,与每一位国政同学都进行一对一深入谈话,为他们建立动态个人电子档案,从思想、学习、到生活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指导他们考研、出国、就业,用爱心换学生的真心。她告诉学生:“别管多晚,你们随时可以拨打我的电话。”她接到最多的电话是学生打来的,对学生打来的电话、发来的邮件总是第一时间回复,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给予学生学业、生活、思想方面的支持,同学们把不愿跟父母说的话都跟她说,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群英姐姐 ”。李群英老师用真诚感动学生,行动诠释教育。李老师家住朝阳区,离学校很远,为了参加学校和学生的一些活动,经常错过校车时间,只能做345公交车到昌平或者回家。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学校和学生的关注与热爱。凡是学校或者学生有事情,她常常是随叫随到,无任何报酬。李老师深深的爱着她的学生们,为他们释疑解惑,做他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之余,李老师还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就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她担任系主任期间,研究生年年就业率100%,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也连年就业率为100%。在她的大力努力下,我校国际政治专业于2008年被某部委确定为定点招考单位;在她的推荐和辅导下,我校近几年来先后有十几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进入某部委工作。很多学生说“做李老师的学生真幸福,她比自己的父母还会关心人”。 这些学生毕业后都和她长期保持联系,回校看望或者寄来他们的结婚照以及全家福照片。她曾多年被学院授予 “学生就业贡献奖”。如何教书育人,李群英老师体会最深刻的两条经验,第一,用真诚打动学生,用爱心关爱学生;第二,对自己讲究修养,以身作则。正如罗素所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聪明,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发展”。“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李群英老师用她33年的辛勤耕耘,践行着她这句简短而不简单的话。

其他老师在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重要成绩。任洪生教授积极实践“一生一策”的个性化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据其不同的学术背景,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对于本专业升学的学生,则以拓展学术视野为主;对于跨专业升学的学生,则以集中强化本专业知识为主,通过将学生纳入其学术研究团队,让学生与导师在同一研究项目上同步展开,积极培养锻炼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在本科生教育中,积极指导同学们参加学术和创业大赛,学生多次获得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大赛1等奖等荣誉称号,并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疫情期间,任洪生教授将所指导的研究生中开展的“大都读书会”活动,转化为网络读书会,通过每周一次的读书活动,在人才培养和疫情防控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疫情期间,这一个性化教育机制和传统也在一直发挥着作用。韩献栋教授指导的学生中,有两名博士、一名硕士留校没有回家,其中还有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寒假和春季学期的校园十分冷清,完全失去了以往那种因年轻人所在而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氛围。不能出校,没有社会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由,少数民族学生还面临饮食上的不便。这样一种状态长期持续,会影响到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对此,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指示加强与在校学生的沟通。接到院领导的指示后,韩献栋教授几乎每天通过微信与几名在校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进行心理疏导和排解,几位在校学生都感到十分温暖,觉得学校和老师一直在关心着他们。同时,韩献栋教授组织了硕博士线上研讨论坛,每周一次,每次安排两名学生做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发表的主题或是自己写的文章,或是自己收集的认为有研讨价值的文章。通过一个学期的运行,学生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写作水平都有不少提高。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学术专业能力,而且加强了人际沟通,有效地维护了疫情期间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严挺副教授和刘艳副教授虽然人在国外访学,但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网络便利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从心理健康、学术成长、全面发展给以充分的关心和帮助。王卓宇老师、杜哲元老师、韩笑老师,三位老师作为本科三个年级的班主任,更是重视在课堂之余与学生的交流,利用邮件、微信、课堂,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有求必应。其他党员教师也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在指导学生学术论文之际,关心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帮助学生理性冷静地分析疫情所带来的变化,戒急戒躁,踏实完成科研和学术任务。

在这种育人机制、传统和氛围下,党员教师和全系老师能够将生活与教育、学习与教育、思政与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能够将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机的贯通在理想、信念、人格的养成之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形成了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的“个性化教育”育人品牌。

 


责任编辑:wzy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国际政治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在学校。李群英老师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和人格教育中去。其他老师在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