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晚,受中国政法大学国政系党支部李群英教授主持的“当代国际热点解析”课程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黄大慧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为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带来了主题为“日本人的中国观”的精彩讲座。国际政治系党支部李群英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讲座由线下改为线上,黄大慧教授没能亲临现场,但同学们仍专注于讲座内容并报以高度热情
(黄大慧老师在讲课)
(李群英教授在现场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黄大慧教授简单回顾了1972年以来的中日关系,为后面讲述日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做铺垫。黄大慧教授指出,中日关系自1972年以来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1972年到1992年的“蜜月期”;1992年到2012年“摩擦期”;2012年至今的“对抗期”。在“蜜月期”内,中日关系的基调是友好与合作,国民感情相对较好;在“摩擦期”,中日关系每况愈下,合作为主,竞争为辅。中日关系的此番变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和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其对中日历史的错误认知使中日两国的感情恶化,如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6年参拜靖国神社;另一方面,日本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属于机遇,中国也肯定日本1945年以来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国关系总体呈现出合作中竞争的特点。在对抗期”,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竞争与对抗不断凸显。黄大慧教授指出,影响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中日两国国力对比发生逆转;二是2012年的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 ;三是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上台一年后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于2014年到达冰点。日本认为其周边环境的恶化是中国的发展导致的,由此对华实行制衡。这一时期中日关系总体呈现出竞争中合作的特点。
随后黄大慧教授在中日关系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日本民众对华认识的变化。他指出当今时代,中日关系是由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构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从政府层面来看,中日关系的改善主要是通过首脑外交来引领和推动的,从社会层面看,中日关系民意基础很薄弱。
在“蜜月期”,日本民众的对华认识极为正面;对华怀“亲近感”的日本人基本上占比超过70%,有些年份甚至接近80%,远超“不亲近感”。在“摩擦期”,随着中日关系摩擦频发,日本民众的对华认识逐步转向负面,日本民众对华怀“不亲近感”的比例上升,其占比在与对华怀“亲近感”的日本人所占比例短暂持平后,明显急速继续上升。在“对抗期”,日本民众的对华认识更加负面,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从“中国机遇论”演变为“中国威胁论”,日本人的优越感受到冲击,对华感情持续恶化,降到最低点,“反华”、“厌华”成为主流。
之后黄大慧教授从日本人对美、韩、俄三国的认识比较展开,通过数据图向我们展示了日本对美国的好感度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美国为日本最具好感的国家之一。而日本对俄罗斯的好感度一直很低,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日本对韩国的好感度长期维持在百分之五十左右,2010年之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我们对日本人的中国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学们认真听讲)
最后黄大慧教授指出,中日关系的走向将是“恶化与改善的循环”,一是因为中日两国国力消长带来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解;二是由于领土、历史、台湾等因素暂时处于管控和搁置状态,未能彻底解决;三是中日关系受制于亚太格局的变化,未来中美战略竞争将长期化;四是中国将在中日关系的演变中发挥引领和塑造作用。
讲座末尾,同学们积极提问。有同学提出:今天,日美同盟会进一步加强还是日本会寻求独立的外交政策?黄大慧教授回答说,日美同盟会继续存在,今后日美同盟只会加强,不会变弱。
另一位同学提出,美国如何看待日本修宪?黄大慧老师说,日本和平宪法自从1947年颁布以来就没有修改过。几十年来围绕宪法问题,两派力量一直争吵,现在日本主张修宪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民调显示,一半左右的人想支持岸田文雄政府修宪,美国也支持日本政府修宪。
现场气氛互动热烈,本次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