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典189期|盘汪卉为您诵读《中国共产党简史》节选

2021-08-08 13:10:14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全院师生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激发师生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担当者。

欢迎浙财大财税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盘汪卉同学为我们诵读《中国共产党简史》节选(52)。

应对重大挑战和深化改革开放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演化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且迅速由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由美国扩散到世界主要经济体,其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以来所仅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产生的冲击,强调要树立忧患意识,做好应对危机的预案。

到了9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迅速加剧,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出现急剧下滑势头,对外贸易出口困难,就业压力迅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从容应对,将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形成了包括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揽子计划。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经济止跌回升,全年增长9.2%。事实证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总体上是有效的。但采取的一些经济刺激政策会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和深化改革。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8.7万人遇难,受灾群众达462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迅速组织起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多的抗震救灾活动。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全国人民患难与共、同心协力,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无数人在生死瞬间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父母用臂膀为孩子撑起生命的空间,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在地震废墟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充分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在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计划,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并动员全国力量实行对口支援。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各种方式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到2010年9月底,重建任务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大超过灾前水平,创造了灾后重建的人间奇迹。

2008年至2010年间,党和政府还带领人民取得抗击南方雨雪冰冻极端天气、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恢复重建的胜利。依法坚决平息和妥善处理2008年3月14日拉萨等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坚决打击了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抵御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显示了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显示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大无畏气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更好地解决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把过去常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表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内需外需不平衡、投资消费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线。党中央还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新的概括,明确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按照这一要求,党和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了新步伐。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为此,党中央强调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既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加快推进。2006年起,中央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到2011年,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从2007年的159家减少到117家,其中有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键领域以及运输、矿业、冶金等支柱行业,国有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大增强。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的同时,党和政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农村改革发展方面,中央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明确宣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200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此后,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实施粮食直补的基础上,对种粮农民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充分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实现8年连续增长,2011年达到5. 7亿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连年增长。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中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大幅降低关税,到2010年关税总水平降至9.8%,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从2001年开始,10年间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时出台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02年至201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0年间,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中国实行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使世界各国人民获益,给世界经济发展以有力推动。


“十一五”规划的完成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先后超过德国和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8.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同时又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条件。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后,2012年中央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这一部署,国家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实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实现新的重大突破。继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5年后“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完成绕月探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2008年8月,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高铁时代。此外,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充分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办好了许多大事。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随后举行第十三届残疾人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居于金牌榜首位,在残奥会上居于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中国人民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进一步增进了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在184天的时间里,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308万人次参观展览,书写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党中央综合分析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前进作出全面部署。《建议》的鲜明特点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进入新世纪,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党中央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2005年5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选举法,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结构比例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明确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011年上半年到2012年底,全国完成修改选举法后的首次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实现了新中国历史上城乡“同票同权”,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原则得到了更好的体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到2010年底,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日益广泛深入开展,亿万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基层民主活力增强。至2012年底,农村普遍开展了八轮以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国98%以上的村委会实行了直接选举,村民平均参选率达到95%;城市开展了六轮以上的居委会换届选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进入新世纪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我国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创新。2006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此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使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实现文化繁荣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着重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培育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展开。截至2012年,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广电传输等国有经营性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加大投入、改革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同时积极推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免费开放,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日益彰显。

文化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产业崛起和发展成为进入新世纪后文化改革发展的显著特征。众多过去“吃皇粮”的文化事业单位通过改革,转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大大提高了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到2012年,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年出版图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电影产量连年保持在500部以上,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年产电视剧上万集,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人民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发展成果的分享者。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基础巩固。这一时期,党中央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着眼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确保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努力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到2008年,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除学杂费,惠及1.6亿学生,减轻了亿万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当年全国学龄儿童人学率达到99.5%。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党和政府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同时还颁布实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为解决就业平等问题提供法制保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就业形势出现新的压力。一时间,保就业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广开农民就业门路,帮助城市困难家庭就业,同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亿人,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大事。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在西部部分地区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在全国推开,到2008年底覆盖了全国,有8.14亿农村居民参与其中。这种个人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小病,个人筹资小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补大部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建设陆续出台;在城镇,从城镇职工到城镇居民,特别是非公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到2012年,我国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亿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建成。

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多发,党和各级政府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完善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路子、新举措,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我国始终保持了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进入21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按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中央和各地采取措施,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我国制定或修订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并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一五”规划还明确规定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等约束性指标。从中央到地方,对绿色GDP的追求开始取代以往单纯追求GDP的做法。

党和政府重视节能减排,并将重点放在搞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上,依法淘汰了一大批小火电、小煤矿等落后产能。同时还将淮河、太湖等确定为重点流域范围,着力开展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以让不堪污染重负的江河湖泊得到休养生息。2011年,在全国开展评价的18.9万公里河流中,I-II类水河长的比例为64.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6%。

坚持不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水患频繁等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到2008年,全国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超过4亿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此外,我国还持续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到2013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3%,沙化土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环境保护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责任编辑:翁诗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欢迎浙财大财税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盘汪卉同学为我们诵读《中国共产党简史》节选(52)。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