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春笃行”专项实践|探寻水族非遗马尾绣,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4-09-10 16:36:01 张奕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为了深入了解三都县妇女在非遗产业中的发展现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我校“青春有梦 勇毅前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水族马尾绣博物馆。此次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主题,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并了解刺绣艺术中的“活化石”——马尾绣。

首先实践团在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覃毅柔的带领下参观了由韦桃花女士创立的马尾绣特色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馆内的展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韦桃花女士亲手制作的马尾绣制品,包括马尾绣衣服、马尾绣饰品、马尾绣鞋子以及马尾绣包等;另一类是韦桃花女士多年在三都村寨收集到的马尾绣老物件,其中包括背带、绣鞋等。

640 (1).png


或许正是与马尾绣等工艺的面对面交流,实践团成员们在细细浏览中领略到其的独特魅力,这项非遗工艺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向来往的游客们搭建了与三都村寨交流的桥梁。

在对覃毅柔的采访中,成员们了解到她师从韦桃花女士已有10余年,内心的热爱让她坚持到现在,如今,她也怀揣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高度珍惜,积极地将马尾绣在现代生活中换发新的活力。覃毅柔的热忱之心,让潘子轩不禁问道,学习马尾绣这项特殊刺绣技艺的人多吗?”“我们每年都会去各个高校教学大家马尾绣的制作流程,至今已经教了近万名学生。覃毅柔自豪的回答道。随后,覃女士也进一步地向成员们介绍自己近些年推广马尾绣的措施与成效,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对于非遗文化传播至关重要。

随后,实践团在覃毅柔的带领下上手体验了制作马尾绣的前两步。第一步是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将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第二步是固定框架图案,即用一颗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颗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钱,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在覃毅柔的耐心帮助和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们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马尾绣作品,过程中队员们感受到了马尾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640 (2).png

实践团们决定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推广马尾绣,那就是结合现代流行的直播带货模式。在产品展示区,他们搭建了专业的直播设备,准备进行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又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实践队赵宁宁同学热情地向直播间内的观众们介绍着。随着直播的深入,赵宁宁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线上博物馆之旅。通过镜头,逐一展示了博物馆中的精美作品。每展示一件作品,她都会向观众们详细地讲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制作工艺,让观众们即使隔着屏幕,也能身临其境地参观博物馆。

640 (1).jpg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发展马尾绣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团成员也希望通过专业所学让水族马尾绣这个古老民间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三都县非遗文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邬芳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青春有梦 勇毅前行”社会实践团走进水族马尾绣博物馆。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主题,通过直播带货的,传播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