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我院于25-1310成功举办了第一百零七期青马学术论坛,由教工第二党支部黄超老师出席并担任点评教师。本次青马学术论坛由科研中心胡朱洁主持,我院2022级研究生朱骞、胡杭月以及2023级研究生何蓉、董晓涵、毛洋漾、张小艾、罗可晴、陈洁、程锡玲、胡朱洁分别作读书分享。
本书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讲起,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本书重点不在于叙述一段多么完整的历史,而是在阐述观点的同时,分析历史背后的社会大背景,内容比教科书要更为丰富和深刻,可以帮助读者运用辩证思维来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书中不再以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绝对性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也反映了国内学术的提升。总之,即使在“跌宕起伏”“颠沛流离”的历史命运下,中国仍然可以伫立在时代的浪潮前,平静下来,去展望民族未来的星辰大海。同时,也为我注入前行的勇气,让我勇敢的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
我认为本书在论述上最大的亮点就是——新颖。陈老先生解放思想,在肩负唯物史观的历史使命基础上大胆创新,摒弃旧的僵化的学理框架而代之以引入生物学中“新陈代谢论”作为线索展开评述,让中国近代作为整体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我们能在每一次历史“代谢”中,或因他的“阵痛”而同情,或因他的“彷徨”而无奈,或因他的“坚韧”而感动。
回顾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100年的近代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在这段时期内,中国遭受了巨大苦难,无数爱国志士为挽救民族存亡危机呕心沥血,其中又有多少人为此献出了生命。同时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救国必须自救。这段历史,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不该忘记,而要牢记于内心,将其作为激励我们整个民族前行的动力。现在,中国正处于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条路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开辟出来的。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大国,经历过兴盛,也经历过衰败,而如今要做的便是抓住机遇,实现复兴。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全年平平淡淡,并无大事可叙。然而,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大明王朝,早已暗流涌动、危机四伏。这一年,万历皇帝不再上朝,模范官员海瑞和抗倭名将戚继光先后历史,哲学家李贽创立学堂开始讲学......黄仁宇以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分别讲述了这些人物以不同的方式,试图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故事。黄仁宇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历史观点: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数字、优秀的制度、高明的“手腕”应当令人期待。中国旧王朝一直重道德轻技术,但到了大明朝万历年间,世界技术已经浩浩荡荡,包括中国,这时,道德明显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从中感悟到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物都是历史环境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万历十五年》中,许多历史事件的发展也呈现出偶然性。例如,张居正改革失败、万历皇帝的立储风波等事件,都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导致的。这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使得明朝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加速了国家的衰落。在这个时期,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贪污,导致国家政治不稳定。这些问题的积累使得明朝的衰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书中所述的主要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以及李蛰,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也要受群臣制挟,侧面提及的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廷,也统统没有好结果。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以德治代替法治带来的制度的混乱。作者透过一个个人物的历史故事反映了整个王朝的衰败之势,明朝注定要灭亡。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本书所反映的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德治和法治的关系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本书给出了作者的答案,德治不能代替法治,仅仅依靠德治进行国家建设不够。
10 胡杭月:
《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成书于1981年,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然而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直到现在也无可解之法。于是,一些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被投入到过去遗留下来的种种庞大的桎梏之中,也有一些年轻人受不了这些桎梏,早早退出,寻求新的生存之法。时代在进步,时代亦有重压,犹如人的阴阳两面,读完这本书,感觉心中似有了然,也有释然。
在本次学术论坛中,同学分别深入学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万历十五年》,并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悟。最后,黄超老师对同学们汇报的内容做了精彩的点评,并根据同学们的理论水平,报告内容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打分,选出罗可晴、胡杭月、胡朱洁三位读书之星。在黄超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大力支持下,本次青马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