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非,探索新时代非洲华侨家庭中文传承

2025-01-10 14:08:52 浙师非院

2024年8月5日至21日,非洲区域国别学本科实验班的毛艺婷、商盈、陈静瑶和戴凌丰,跟随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研学团,前往伊丽莎白港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华侨语言文化传承的深入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探索文化根脉的海外挑战,以期为未来促进非洲华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依据与宝贵建议。

图片1

在南非伊丽莎白港市调研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研学团课题组深入非洲华侨社区,通过访谈海外华商及其家庭成员、华侨学校教师等,参与式观察了南非部分华侨家庭语言使用情况及华裔孩子华语学习情况,大部分家长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有意识地通过华文书籍、影视资源、网络资源等,尽可能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华文环境,引导子女学习华语,让子女爱上华语、爱上中国文化。在成长过程中,多数家长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亲自指导子女学习华语,期待子女在美好的亲子时光中体验到中国语言文化带来的乐趣。   

随后,调研团队对伊港中华文化中心中文班的中文教师进行了对话访谈,获悉华文补习班受到当地华侨华人的热烈欢迎,“线上”和“线下”两种上课形式,也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中文课一般为中文教材为基础的阶段性中文课程,包括基本字词的认识与读写,与硬笔书法、武术、剪纸、国画、音乐舞蹈等交叉进行。对久居非洲的华侨家庭来说,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能力,非洲的语言非常复杂,以南非为例,仅官方语言就有11种之多,基础教育学校授课时也将语言教学分为第一语言、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非洲许多学校无法提供全部学生的母语课程,只能选择一种或两种具有母语特性(当地使用者较多)的官方语言作为第一语言供学生选择,这导致部分家庭孩子在学校学习的第一语言与在家庭使用的母语产生差异,华语在异土切实面临着保持和传承挑战,非洲乃至全球华文教育事业亟需更多关注。


责任编辑:浙师非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研学团,前往伊丽莎白港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华侨语言文化传承的深入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