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献虚拟教研室成立会暨首次创新教研工作坊顺利开展

2022-08-01 09:33:20


7月21日晚,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牵头、省内多所高校老师共同参与建设的“语言文献虚拟教研室”成立会暨首次创新教研工作坊“一流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与交流”,于线上钉钉平台举行。

本场活动由浙江师范大学殷晓杰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副院长吴述桥教授出席会议,包括浙江大学真大成教授,温州大学陈源源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李秀明教授、施俊教授,宁波大学肖萍教授,丽水学院雷艳萍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陈青松教授、傅惠钧教授、王文胜教授、张磊副教授、黄沚青副教授在内的70余名省高校语言文献学科老师在线参会。


微信图片_20220731173359.jpg


活动伊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葛永海院长宣布教研室成立,并致辞。葛老师指出,一方面,虚拟教研室的跨校属性有助于高阶性专题研讨和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形成立体性教学架构;另一方面,教研室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互通,致力于打造具有双重属性的“教研共同体”

基于高校积极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趋势,葛老师感叹道:“语言文献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实践探索正当其时!”


1.png


教研室负责人殷晓杰老师简要介绍教研室建设背景、基本概况和内涵、建设目标和内容

在教育部探索建设兼具协同化、在线化、智能化的虚拟教研室的背景下,语言文献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立足师范特色,构建以省内语言文字文献类高校教师为主的成员矩阵。

在建设可行性上,教研室具备三方面优势:课程服务国家战略,基础核心地位突出;学术名师加盟指导,课程集群优势明显;前期合作基础扎实,成果圈层效应显著。


3.png


未来,教研室将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教研室建设指导性意见,进一步规划设计课程(群)建设类运行平台,加强教研活动内涵建设(分类建设),积极开展新形态资源建设。

开展虚拟教研室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优质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做好示范与辐射作用。”殷老师展望道。


微信图片_20220731174103.png



经验分享环节,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陈源源老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黄沚青老师、殷晓杰老师,分别就专业核心课、通识课、专业选修课展开相关课程建设交流。


 以“古代汉语”课程为例,陈源源老师围绕建设历程、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依托温州大学“古代汉语”的省一流本科课程、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势,陈老师坚持生本理念,以问题为导引,运用PBL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课前通过线上学习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中采用专题探究式、案例点评式、生讲生听式和边讲边练式等方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共读《说文解字》等经典有助于日常的积累。”在探索课程教学的同时,陈老师耐心聆听学生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微信图片_20220731174755.png


黄沚青老师汇报通识课《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建设情况。截至2022年7月1日,课程已在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连续开设6期,选课总人数达4634人。课程从伦理观念、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七大主题出发,主要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提供课外拓展。

黄老师指出,“多平台开课、增加多语字幕”“借助虚拟教研室平台拓宽课程受众面”“增加多元化考评方式”等,是下一步建设的思路。


5.png


“训诂学”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实施混合式教学已有4期。“将新课学习任务转移至MOOC等在线开放平台,我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反馈,更高效地组织线下教学,利用好线下进行师生探究、小组合作的优势,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殷晓杰老师介绍道。

在教学内容上做“减法”,在教学效果上做“加法”,线上线下一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术难点上的“争鸣”,更好地达成专业选修课的育人目标。


6.png



分享会后,主讲嘉宾与参会教师展开交流互动。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秀明教授提出将语言学体系与初高中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语文教师需在充分把握语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浙江师范大学语言学科傅惠钧教授对“问题导向”和“特色经营”二点予以强调,期待教研室在教研互促双赢挑战下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


11.png

1313123.png


本次活动宣布语言文献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的成立,并举办首次教学创新工作坊,与会老师们纷纷表示这种打破时空限制、跨校教研的新模式非常好,并结合教研室未来建设与发展,为线上平台应用建言献策,提出具体推进举措。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教研室作为高校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必将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徐含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由支部牵头、全体党员老师协同省内多所高校老师们共同建设的语言文献虚拟教研室成立暨首次创新教研工作坊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