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历史性与文献历史性:谈汉语史与文献校理及断代

2023-01-16 14:24:27 朱雯茜

记语言文献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专题讲座

汉语言历史性与文献历史性:谈汉语史与文献校理与断代


2022年10月23日晚,语言文献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专题讲座第2期“汉语历史性与文献历史性:谈汉语史与文献校理及断代”于腾讯会议举行。本次活动由我院教授殷晓杰主持,主讲嘉宾为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真大成,来自浙江省内外高校语言文献学科的两百余名老师及同学在线参加会议。

讲座伊始,真大成强调历时发展观念在汉语史和文献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简要梳理汉语历史性与文献历史性间的联系。汉语不断发展演变,文献从撰(译)成到流传、阅读、传播整个过程中涉及多方面问题,汉语和文献均具有历史性。汉语汉字是文献内容的载体,汉语历史性和文献历史性纠缠交错在一起,其中囊括相当复杂的问题。

采用举例的形式,真大成就汉语词汇的时代性、地域性与历史文献的校理、断代等问题展开阐述。


真大成指出,明确词的时代性,有助于裁断异文是非,正确别择异文,帮助校勘臻于精善。以“砍”字为例,“砍”的产生时代非早于唐宋,这为《三国志》中“砍”“斫”的异文取舍提供支撑。

“一词多义在汉语历史演变中是很常见的现象,每个词义均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开展文献校理与断代工作时,要关注词义时代性。”援引动词“趁”的例子,真大成谈到,“大约从八世纪中后期(中唐)开始,动词‘趁’才产生寻求、贪求的新义,因此恰可依此证明出现该词义的《齐民要术》卷前《杂说》非贾思勰所作,而极有可能是中唐以后补入的,从而可以在柳士镇、汪维辉等先生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该材料的断代研究。”

真大成认为,词语的用法和功能不断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为判断文献的写成时代提供帮助。分时代列举“详”的主要用法,真大成指出,“‘详’用以表示人的行为举止端庄、稳重是魏晋以后的事,那么出现该用法的相关文献也当为魏晋以后书,比如《亢仓子》。”

通过“宕(方位词“上”义)”“看(“测试”义和尝试态助词)”“奴(自称称谓)”“仰(“使令”义)”等案例,真大成进一步指出词的地域性可作为研究文献撰(译)成区域的重要线索。综合研究词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有助于深入考察文献撰(译)成时间和区域。

五个维度层层推进,兼具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在互动环节,线上师生踊跃发言。真大成就“‘煞’与‘杀’的字形演变关系”“在梳理语料的过程中如何确定语词出现的时代上限”“‘宕’的语义解释”等问题作出详细解答,诸位师生表示获益匪浅。



讲座最后,殷晓杰对真大成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真大成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研究实际出发,特别强调、倡导在考察文献撰(译)成时间和区域以及文献校理、断代等问题时,“语言鉴别标志”值得进一步细化,如可以具体化到词的某一义项或某一用法、功能的产生时代(或地域),从而为从语言学角度进行文献校理及断代等工作指明新的方向和路径。

探微知著,扩展思路;时空结合,研学互动。在热烈的云端师生对谈后,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张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记语言文献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专题讲座“汉语历史性与文献历史性:谈汉语史与文献校理及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