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民族大学生科学院育种专家、2104班班导师覃永华眼中,“00后”学生就像自己手中天天打交道的“水稻秧苗”,要让大家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基因”并形成良好的“群体效应”,将班集体打造成一方成长的“良田”,最需在拔节抽穗期引“源头活水”来“精准滴灌”。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耐心浇灌科学知识,培育优秀品格,磨炼坚韧意志,营造学风优良、关系融洽的班集体,把柔弱的学生“苗子”培养成能经受住风吹雨打、抵御外界侵蚀、粒粒饱满、高产、抗逆的“超级稻”!
大学一年级是新生的适应期,不少学生会因难以适应集体住宿、课程多、学习压力重、就业前景迷茫等问题而苦恼;少数同学可能还会表现出厌学情绪,甚至沉迷游戏......“帮助新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是班导师工作的第一步,更要因势利导,培育‘壮苗’,为秋季丰收打好坚实的基础。”覃永华说,在大学生入校伊始,他就直面适应难题,重点开展以“适应” “融入”“规划”为主题的新生教育。入学前,覃永华就通过社交平台分别建立了学生群和家长交流群,便于为开学初的相关政策宣讲和事宜安排进行答疑解惑。认真查阅学籍卡了解每位学生基本情况后,覃永华开始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的“基因解读”:走进课堂观察表现、听班干部介绍班级情况、定期与家长互动交流,构建“学生—家长—学院—班导师”四点一线的家校联动机制。同时,他还深入学生寝室一对一谈心、谈话,定期组织开展团建活动,帮助学生探索个人兴趣特长,制定合理人生规划,帮助学生“苗子”度过大一适应困难期。
一顷真正的良田是每一棵秧苗都能充分生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有效帮助新生融入集体。正如水稻种植需要灌溉、施肥、除草等各种田间管理措施,新生也需要“培田”。带过3届学生、当过10年班导师,带领的班级先后获得了学院先进团支部、新生杯辩论赛冠军、新生杯篮球赛亚军、寒假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个人等荣誉的覃永华,逐步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带班心得:寝室是班级管理的组织细胞,是同学们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最主要活动场所,寝室文化和氛围好坏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为此,除了抓好每次主题班团会面对面的“群体辅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覃永华还建立了“班委—寝室长”负责制的模块管理方式,自掏腰包设立奖学金,激励同寝室同学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他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和榜样事迹来引导学生开展帮扶活动,并利用班导师津贴设立“学习标兵”和“零挂科寝室”的奖励机制:学业成绩获得年级前10名被评为“学习标兵”;凡是学期考试无挂科和英语四六级一次考过的寝室为“优秀寝室”,他从班导师津贴中给予“优秀个人”和“优秀寝室”特别是寝室长物质奖励。在上学期年级学业成绩排名中, 2104班有4个寝室做到了零挂科,年级前10名有6人,前20名有10人。排名年级第一的程钰洁说,获得覃老师颁发的奖学金后,她信心倍增,“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最享受的是大家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的真心和过程。”
新时代的育种工作,不仅依靠外部耕作技术的进步,更依赖内部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培育。同样,新时代大学生对学业和职业的规划,更需要老师引导提升他们成长成才的内驱力。在班导师工作中,覃永华尤其注意透析新生需求,以学业规划为切入点,制定个人成长目标。他从专业引导入手,带领同学们深入生物城,通过与企业老总、员工面对面交谈、进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生物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撰写总结报告,为生物方向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同时,他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联合其他支部连续3年开展“扣好大学生活的第一粒扣子”活动,深入走访寝室与新生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在学生成长的后续阶段,以思政课程、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以及学科竞赛为抓手,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多结构、全方位的帮扶,构建了课堂、实践、导师三位一体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新模式,将育人工作与支部工作、科研和教学工作深度融合。覃永华经常召集班干们就班级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让同学们团结一心,并调动出每一位同学的最大潜力。“覃老师很看重班级的凝聚力,也要求我们班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把整个班级体团结起来。”生科2104班班长沙铄说。
从幼嫩的“青椒”成长为了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覃永华坚信,任何工作都要甘于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学好基本功,等时机成熟,自然会水到渠成,量变引发质变。“我们一定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春天里用心用情去耕耘和育种,静待秋天稻花香里细说中国人才的丰年!”覃永华动情地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