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显担当,青春聚力助家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高校实践育人功能,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寒假返乡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扎根基层、服务家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一、专业赋能,守护“一老一小”健康
案例1:科技助老,孝暖寒冬
2023级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胡琼方同学深入重庆綦江区渝阳社区,针对老年群体面临的新设备使用难题,开展“安全用电入户行”活动。她将热水器、燃气设备的使用步骤翻译成方言并制成大字版手册,逐户走访讲解,确保老人安全使用。同时,她发起“春节清洁入户”行动,为孤寡老人清洁房屋、整理家居,用行动传递温暖。胡琼方表示:“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科技适老化的重要性,未来将探索更多便民服务模式。”
案例2:医者仁心,护航妇幼健康
2023级预防医学专业李蜻廷同学在黔江区正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期间,协助录入1200余份孕产妇健康档案,参与宫颈癌筛查筹备工作。她通过电话随访耐心记录孕产妇信息,学习医患沟通技巧。“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李蜻廷在总结中写道。
二、绿色行动,共建美丽家园
案例3:环保先锋,守护绿水青山
2024级预防医学专业缪宇涵同学参与重庆城口县葛城街道环保活动,与志愿者团队清理社区隐蔽垃圾逾50公斤。她感慨道:“弯腰捡起的不仅是垃圾,更是对家园的责任。”庹玖仙同学则在酉阳县庙会期间劝导游客文明游览,清理森林白色污染,用实际行动守护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双重传承。
三、教育帮扶,点亮未来希望
案例4:以爱育爱,童心同行
2024级预防医学专业唐婷婷同学加入城口县“蓼渔花香·童心童行”托管服务,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开设兴趣课堂。她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用陪伴弥补亲情缺失。“孩子们的笑容是我最大的动力,教育需要温度与耐心。”唐婷婷在总结中写道。
四、劳动淬炼,厚植乡土情怀
案例5:扎根乡土,劳动砺志
2024级学生李芯怡回到酉阳县参与吴茱萸种植劳动,从“修剪小白”成长为熟练的助农能手。她跟随伯伯学习修剪技术,感悟“劳动是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2023级黄煜焜同学在福建漳州长桥镇卫生院整理接种档案,精准分析免疫数据,助力社区疾病预防,同时参与校园清洁,用行动诠释“专业服务社会”的初心。
五、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
成效显著:
1. 学生成长:通过实践,学生提升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多名同学在总结中明确“服务基层”的职业志向。
2. 社区受益: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解决老年科技使用、环境卫生、儿童教育等实际问题,获得多地政府与群众高度评价。
3. 品牌效应:学院“返乡实践”模式成为校地合作典范,相关活动被《重庆日报》等媒体报道,形成良好社会反响。
经验启示:
1. 需求导向:实践活动需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精准对接“一老一小”、环保、医疗等民生痛点。
2. 专业融合:鼓励学生以专业视角解决社会问题,如预防医学助力基层医疗、食品检测技术推动适老化改造。
3. 长效赋能:建立“实践-反馈-优化”机制,通过组建返乡实践团、签订共建协议等方式,确保服务可持续。
青春因实践而闪耀,理想因奉献而升华。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学子以家乡为课堂,以服务为教材,在躬身实践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生动诠释了“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